揭秘東方藝術“中國白”為何驚艷世界?400余件組德化白瓷亮相國博
封面新聞記者 粟裕
(資料圖)
8月26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的“中國白——德化白瓷展”面向公眾展出。本次展覽精心遴選出從古至今400余件組德化白瓷展品,分為一白獨秀和百技爭艷兩個單元,涵蓋“何朝宗”款觀音像、“筍江山人”款觀音等傳世精品,尾林窯遺址、華光礁一號沉船等德化窯古代珍品。
“中國白——德化白瓷展”。封面新聞記者粟裕攝影
“中國白——德化白瓷展”。封面新聞記者粟裕攝影
德化瓷窯興于唐宋,盛于元明,名于當下,以白見長,最負盛名。在長達數個世紀的海上絲路貿易中,一抹凝脂如玉的“中國白”,承載著漲海聲中萬國商旅對于神秘東方的無限神往,亦折射出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
德化白瓷品類多樣、題材豐富,既有根植于中國傳統美學和工藝的本土元素,也體現出多種文化交流互鑒、相互交融的外銷特色,形成了自身獨到的器物譜系和藝術風格。
白瓷藝術如何彰顯“中國白”獨特魅力?
據介紹,展覽突破傳統上對瓷器按造型功用和歷史演變進行分類的結構形式,從“中國白”的特殊視角出發,結合白瓷的藝術特性,通過色譜分析,把德化窯傳統的“豬油白”“象牙白”“孩兒紅”等概念進行科學界定和歸納,以對應的展品加以呈現,讓觀眾在感受德化白瓷藝術韻味的同時更加深刻領會讓世界認可的“中國白”的獨特魅力。
徐桂梅作品《花開盛世》。封面新聞記者粟裕攝影
“平面設計突出‘中國白’的特有色調,以溫潤的淡青色貫穿始終,形成以白為基礎又豐富包容的展覽基調,用靈活的手法呼應展品。”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策展人王月前向封面新聞記者介紹。
王月前透露,空間設計方面著力打造辨識度、包容性。展廳入口以曲面墻造型象征海浪,代表德化瓷的外銷特征。通過景窗裁切,收納重點展品入窗洞,內外空間互相滲透。借助框架結構,以中軸對稱和連貫的小空間布局形式,使空間節奏凝練有序,形成清晰的觀賞界面。
作品《牡丹瓶》。封面新聞記者粟裕攝影
探尋“象牙白”“豬油白”風韻 展現中國傳統美學
記者注意到,在第一單元“一白獨秀”中,展品中多件青白瓷,展現中國傳統美學和工藝的本土元素。宋元時期德化瓷業已具相當規模,其產品以青白瓷為主。青白釉白中泛青或青中泛白,色調深淺不一,深者呈淡綠色,淡者接近白色,也有部分微泛灰白或黃色。南宋晚期至元代初期,德化青白瓷的胎骨較前期略粗糙,胎釉俱薄。至元代,青白瓷的胎質更加潔白細致,釉呈水清色,積釉處呈淡綠色,濃淡相間,瑩潤似玉。
當代林靈月作品《雀語吉祥》。封面新聞記者粟裕攝影
在展品中,“象牙白”乳白釉瓷器也獨具藝術風韻。明清時期,德化窯在元代燒制白瓷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創燒乳白釉瓷器,又稱“象牙白”,凸顯了原材料的質地美。象牙白質地堅韌瑩厚,細膩溫潤,素凈淡雅,穩重大方,瓷色白中蘊黃,宛如象牙。
與“象牙白”齊名,“豬油白”也是德化窯明代白瓷的精品。“豬油白”以優質的高嶺土為原料,經歷代瓷工反復研究和實踐而成,其胎釉結合緊密,渾然一體,加上胎白質堅,釉面瑩厚細膩,油滑明亮,手感如玉,肉眼可見具有凍豬油般的一種油脂感,因此被譽為“豬油白”。
作品《和合之美》。封面新聞記者粟裕攝影
何朝宗造白釉觀音像亮相國博 “東方藝術”精品煥發魅力
在第二單元“百技爭艷”則展現了瓷塑人物取材廣泛的特點,德化白瓷以豐富多彩的題材和內涵,高超卓群的技術工藝,開辟了瓷塑藝術的嶄新天地,以形態各異的人物形象,尤其佛教人物著稱。觀音是德化瓷塑的主要題材,形象也呈現出多樣化的藝術造型。
“何朝宗”款觀音像。圖片來源:新華社
在展品中,何朝宗造白釉觀音像就是其中典型代表,作為何朝宗的傳世經典之作,它代表著明代德化窯的高超水平。觀音趺坐于巖石上,盤左腿,右腿屈膝,雙手藏于袖中輕輕放在左膝之上,呈自在觀音姿態,舒適安詳。體中空,背部鈐印“何朝宗印”款。
從明代開始,以何朝宗為代表的瓷藝巨匠,以傳神寫意微妙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使作品極富神韻,形成獨具一格的德化瓷塑藝術。這些特點被現代所承續,“東方藝術”精品煥發出永恒魅力。另一件展品——渡海觀音在德化傳統瓷雕里是“真、善、美”的化身,被國際友人譽為東方的“維納斯”,作品2013年榮獲(國家級)中國工藝美術金獎。
作品《神話》。封面新聞記者粟裕攝影
此外,德化白瓷充分利用瓷土可塑性較強的特質,以神仙人物的經典動作、傳說典故及互動形象等作為雕塑的題材,打造出瓷塑人物仙意飄飄的動態效果。德化瓷器藝術中既有老子、孔子等古代先哲,也有現代杰出貢獻的英模人物,它們雖風格造型不盡相同,但都凝結著對先賢的尊重與推崇。
作品《嬴政》。封面新聞記者粟裕攝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