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顏值 有氣質 困牛山持續豐富紅色文化內涵
俯瞰困牛山村,村落四周環繞著青翠的山巒,山間潔凈的馬路似蜿蜒流淌的溪水,村中民居錯落有致地分布在道路兩側,紅色的革命遺址鑲嵌其間。
“在激烈的戰斗中,我們成功把敵人引向了困牛山。”
(資料圖)
“戰友們只要聽到號聲,就會無畏沖鋒、英勇殺敵。”
“死也不當俘虜!寧死也不傷百姓,我們是英雄的52團……”
青山腳下,紀念碑前,講解員以飽滿的熱情將大家拉入89年前那段悲壯的歷史——1934年困牛山紅軍集體跳崖的千古壯舉。
2018年,困牛山紅軍戰斗遺址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第六批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21年,困牛山戰斗遺址被納入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貴州重點推進項目,困牛山村被納入省第一批23個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之一。
困牛山村位于石阡縣西北部,距離縣城車程20分鐘。沿村口往里走,房屋外墻、公路、路燈上都合理設置了紅色標語、紅色故事。“就是要讓游客一進來就看得見、感受得到濃濃的紅色文化氛圍,讓百姓在耳濡目染中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困牛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鞠華國說。
在紅色美麗村莊試點建設工作推動下,石阡縣共投入資金3000余萬元,圍繞全省“一縣一試點”改革試點方案及銅仁市“銅心向黨·仁心為民”黨建品牌創建要求,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原則,合理挖掘、適度開發困牛山戰斗遺址。
為充分釋放紅色資源“育人”效能,該村探索“縣委黨校+村黨支部”管理模式,定期組織黨員干部、群眾、教師到困牛山戰斗遺址參加紅色講解培訓。
在基層治理方面,以“紅色網格”為載體,推行“村級事務陽光票決制”,組織村民召開民情民意懇談會、村民茶話會、院壩協商議事會議,持續提升“五治”融合治理水平。
在集體經濟方面,以“紅色資源+村集體經濟+鄉村旅游+觀光農業”的組織方式,打造生態養殖場、“水稻+油菜”輪作帶、林下經濟產業帶和精品水果園、生態采摘園、特色花卉園的“一場兩帶三園”生態產業集群。
2021年來,困牛山戰斗遺址累計接待黨員群眾近10萬人次,開展黨性教育3800余場次;建成年出欄1000頭生豬養殖場1個、綜合生態采摘體驗園1個;發展種植食用菌、蜂糖李等700余畝。產業輻射帶動86戶213人就業,2022年村級集體經濟積累達44.9萬余元。
在村“兩委”的支持引導下,困牛山村村民任永貴將自家老屋改造后取名為“紅色記憶”,在家門口開起了農家樂,每年接待游客上千桌,年收入超過10萬元。
邁步新長征路,這塊土地上的后人傳承紅色基因、挖掘紅色故事、講好紅色故事,不斷拓展延伸紅色產業鏈條,打造集革命傳統教育、鄉村休閑旅游、農業觀光為一體的綜合性紅色美麗村莊。
“‘紅色美麗村莊’是寶貴的紅色資源,是加強黨性修養的生動教材,全村將積極開展主題教育,將紅色資源轉化為教育資源和發展資源,匯聚成鄉村全面振興的蓬勃力量,為鄉村振興插上騰飛的翅膀。”鞠華國信心十足。
【新聞鏈接】貴州堅持把紅色美麗村莊試點建設作為標桿樣板,充分總結運用紅色美麗村莊試點建設經驗,推動30個試點村從“建設為主”向“建管并舉、重在運營”逐步轉變;建立長效運行管護機制,選優配強帶頭人,在每村各配一名鄉村規劃師、鄉村營造師、鄉村監督員、黨建指導員和產業指導員組成“紅村小分隊”;由黨組織牽頭成立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采取資源、資產、資金入股等方式,盤活閑置資源實施項目,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牟元媛
編輯 李堅 二審孫蕙三審 張齊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