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職場 高校畢業生如何“突圍”?
閩北日報記者 徐陸鋒
8月底,正值“秋季校園招聘”黃金時期,求職、就業成了高校畢業生們普遍關心關注的焦點。如何找到心儀崗位,怎樣干好人生中第一份工作?今天,我們聚焦“高校畢業生的職場突圍”這一話題展開探討,希望能幫到您或者您身邊的高校畢業生。
高校畢業生:缺乏職場歷練,初入職場常受挫
(相關資料圖)
自去年畢業至今,2022屆畢業生謝彬(化名)已宅家“啃老”一年有余。他畢業于一所“985”高校,去年考研失敗后,他給自己劃定一年時間復習“再戰”。但今年“二戰”考研,他的分數雖然過了國家線,但與目標院校卻差了十多分。
“二戰”考研再度失利,謝彬放棄了考研的想法,想求職找工作,但投了簡歷,面試了幾家企業,卻遲遲沒有收到入職電話。他深感受挫,本就性格內向的他在家“蝸居”的一年里,幾乎斷絕了所有人際交往。“不知道如何面對面試官,更不懂得如何表現自己,現在我有些害怕與人打交道。看著身邊的同學或考研‘上岸’,或找到滿意工作,更覺得焦慮和自卑。”幾次求職“碰壁”后,謝彬將自己封閉在家中,開始復習準備公務員、事業單位等考試。
對此,謝彬的母親很是憂慮。“我們希望他能先去工作,工作之余再備考,這樣壓力不會太大。另外,我們更擔心他宅在家里,失去職場競爭力,想讓他多接觸社會,在工作中多與人交流。”她無奈地表示,“作為家長,我們不指望他賺多少錢,只希望他有正常的社交,更好地生活。”
不同于謝彬的無業狀態,今年的應屆畢業生小吳找到了工作,卻開心不起來。“我干的是傳媒行業,這是我畢業后找到的第一份正式工作,目前還處在試用期。我希望把工作狀態調整到最好,但我現在每天過得很累,這份工作雖然與我的大學專業對口,但真正實踐操作起來差別很大,很多事務處理不過來,但我又不好意思問同事,每天都在慌亂與自責中度過。”小吳說,煩惱的不僅是對業務的生疏,與同事的交際有時更讓她身心俱疲:因為與同事不熟悉,上班期間同事們在一起聊天時,她插不上話,總顯得格格不入。“同事關系與大學時的同學關系有很大不同,畢竟同事間有著微妙的競爭關系,沒有同學關系那么純粹,相處起來總怕說錯話,容易患得患失。”
采訪中,不少高校畢業生表示,在求職過程中,職場環境、崗位待遇與心中設想存在較大落差,剛工作一年甚至幾年的畢業生,有許多人也很難找準自己的“職場定位”。
就業指導老師:建議做好職業發展規劃
“大學畢業生社會經驗較少,求職以及初入職場‘碰壁’、受挫是常有的事,不要以一兩次的失敗論英雄。”福建林業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學生工作部副部長陳紅英從事高校心理咨詢工作多年,她表示,對于剛踏入社會的高校畢業生,不要因一時失意而妄自菲薄,陷入自責情緒,太沉重的思想負擔反而容易束縛自己,固步自封。在求職階段的大學畢業生,其身邊人包括家長、老師也應理智對待求職,給予其更多的關懷與指導,做其堅實后盾。
陳紅英分享了林職院一位應屆畢業生李云(化名)的求職經歷:李云來自貴州,家庭不富裕,從小由爺爺奶奶帶大。由于父母長期在外地打工,李云和父母一年也見不上幾次面。李云性格內向孤僻,從小到大都沒有什么朋友。他有一個姐姐,但兩人年齡相差大,共同話題少。大三期間,李云因多次求職失利而產生焦慮、失眠、食欲下降等癥狀,于是他主動向學校心理咨詢中心尋求幫助。心理咨詢中心老師利用網絡開展心理輔導,給予他多次幫助。通過全方位、多角度,3個階段10余次心理幫扶,李云的焦慮煩躁情緒、睡眠食欲等問題得到了較大改善,同時也樹立了信心,可以積極地面對求職問題。輔導員也對李云進行多次談心談話和家訪,還借助學校已有的就業資源和渠道為李云的就業問題打開思路和方向。最終李云在家庭、學校協同幫助下成功拿到了心儀的公司offer。
陳紅英建議,高校畢業生在求職前不妨先靜下心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如果對自我認識不清晰或對各類職業崗位不了解,可以找專業人士尋求幫助。在校生可以到學校就業指導中心找相關老師咨詢。往屆畢業生也可以請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機構做測評。
對于畢業生是否應該“先就業,再擇業”?陳紅英認為,一方面第一份工作確實對個人的職業發展有重要作用,在選擇哪個行業、哪家公司時的確應該慎重。另一方面,想要馬上就找到各方面都稱心如意的工作并不現實,從基礎崗位做起,鍛煉專業能力,也能為職業生涯的下一步規劃做鋪墊,這也是不錯的選擇。“因此,高校畢業生要結合自身情況進行綜合考慮。我們的建議是降低對崗位的期待值,只要崗位中的某一點符合預期,比如契合了自己的興趣愛好,盡管薪資不高,也值得嘗試。”
心理治療師:拒絕比較,建立自我認同感
“第一次找工作、第一次上班,每一個‘第一次’都是不容易的。特別對于應屆畢業生,剛走出‘象牙塔’,從過去相對單純的人際關系,來到一個相對復雜的職場環境,生活狀態大幅改變,本就需要有適應、調試的過程,千萬不用給自己太大的心理壓力。”南平市第三醫院醫務科科長、中級心理治療師吳云平表示。
“在求職過程中,建立自我認同感對于應對就業壓力十分重要。”吳云平說,要了解自己的價值觀、興趣和特長,并以此為基礎建立自己的職業規劃。通過建立自我認同感,求職者能夠更好地應對就業壓力。如果本身性格內向、不善言辭,卻逼迫自己從事銷售等高頻社交的工作,將很難維持工作狀態。如此,不妨選擇圖書管理員、編輯等這類不必常和人打交道的崗位,更加適合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
吳云平表示,應用平常心看待求職,“攀高”“求急”不可取。“看到同齡人找到了所謂的好工作,也心猿意馬,跟風求職。看到他人簽約高薪崗位,便對自己的求職目標產生不合理期待,想要攀比,或是觀望。這些都是不明智的。”他說,只有找到與自身契合度高的工作,才是適合自己長期發展的好工作。要學會接納自我,停止自我比較,要善于挖掘自己的優勢,也要勇于接納自己的短板。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