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衛健委:嚴禁使用AI自動生成處方!
日前,北京市衛健委發布《北京市互聯網診療監管實施辦法(試行)》(下稱《辦法》)提出,醫療機構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要加強藥品管理,嚴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動生成處方,嚴禁在處方開具前向患者提供藥品。
北京:嚴禁使用AI自動生成處方
《辦法》指出,醫療機構應當對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的醫務人員進行實名認證,確保醫務人員具備合法資質。醫師接診前需進行實名認證,確保由本人提供診療服務。其他人員、人工智能軟件等不得冒用、替代醫師本人提供診療服務。
(資料圖)
醫療機構應當明確互聯網診療的終止條件,當患者病情出現變化、本次就診經醫師判斷為首診或存在其他不適宜互聯網診療的情況時,接診醫師應當立即終止互聯網診療活動,并引導患者到實體醫療機構就診。互聯網診療病歷記錄按照門診電子病歷的有關規定進行管理,保存時間不得少于15年。診療中的圖文對話、音視頻資料等過程記錄保存時間不得少于3年。
醫療機構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要加強藥品管理,處方應由接診醫師本人開具,經藥師審核合格后方可生效,嚴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動生成處方;處方藥應當憑醫師處方銷售、調劑和使用;嚴禁在處方開具前,向患者提供藥品;嚴禁以商業目的進行統方。
互聯網診療的醫療服務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應當在互聯網診療平臺進行公示,方便患者查詢。醫療機構要嚴格執行有關規定,醫務人員的個人收入不得與藥品收入相掛鉤,嚴禁以謀取個人利益為目的轉介患者、指定地點購買藥品、耗材等。
強化互聯網診療監管勢在必行
近年來,“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迅速。從互聯網醫院到明確常見病、慢性病患者互聯網問診可進行醫保報銷,從網售藥品到核心診療再到互聯網醫保,各地出臺方案積極支持在線醫療全面發展,筑牢了在線醫療用戶規模增長基礎。
由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互聯網醫療用戶規模達3.63億,占網民整體的34.0%。隨之而來的是先藥后方、AI開處方、診療事故等亂象,為互聯網診療埋下重大安全隱患。
“一些互聯網醫療平臺采用‘先選購藥品,再因藥配方,甚至由人工智能軟件自動生成處方’的操作方式。”據媒體報道,正規互聯網醫院,有執業資格的醫生開具的電子處方,應該有醫生的簽名、互聯網醫院電子章。但不排除有些小型的互聯網醫療平臺仍存在用人工智能、機器人等工具自動生成處方。
為進一步規范互聯網診療活動,去年3月,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發布《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試行)》就曾明確,醫師接診前需進行實名認證,確保由本人提供診療服務。其他人員、人工智能軟件等不得冒用、替代醫師本人提供診療服務。
同時,醫療機構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應當嚴格遵守《處方管理辦法》等規定,加強藥品管理。處方應由接診醫師本人開具,嚴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動生成處方。
在互聯網藥品銷售方面,去年9月,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藥品網絡銷售監督管理辦法》也要求,不得提供處方藥購買的相關服務,意在強調“先方后藥”和處方審核的管理要求。并強化藥品網絡銷售監測工作,對監測發現的違法行為依法按照職責進行調查處置。
人工智能賦能醫藥晉級數字時代
那么,人工智能應如何賦能醫療行業發展?事實上,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基石,人工智能早已深入醫療領域,技術研究、生物制藥、臨床診斷等多個環節都能看到人工智能的身影。
今年4月11日,在2023烏鎮健康大會——新時代中醫藥高質量發展高峰論壇上,多位專家闡釋了人工智能在醫藥領域的重要應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認為,當前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發展并不是西醫所獨有、也不是中醫所獨有的,而是一個新興的科學技術。誰用得好,誰就發展。如果把人工智能應用好,把中醫藥大量的真實世界的數據,與大數據、人工智能有機結合起來,可能會使醫學產生很大的突破,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會長陳香美指出,大數據精準治療驅動中西醫結合的發展和中醫藥發展迫在眉睫,首先應該從國家層面上、從國家體制上,對中醫、中西醫結合的大數據真實世界研究給予大力的支持。中醫藥在臨床評價的體系傳承基礎上,要具有適合中醫藥臨床評價體系和藥物評價體系,推動中醫藥走向現代化。
在創新中藥研發方面,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通大學教授顧曉松表示,中藥產業實現代化的突破口也在于運用人工智能等實現創新中藥研發。利用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把中醫優質資源釋放,通過互聯網、移動終端讓更多老百姓獲得收益,才能真正實現“健康中國”民生的獲得感。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
關鍵詞:
相關文章
精彩推送
新消費日報 | 格力集團成立文旅公司經營范圍含旅游業務;盒馬15城上線“移山價” ;順豐控股遞交港股上市申請書……
新消費日報8月21日訊,今日新消費日報的主要內容有:無人零售經營商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