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創數據做強大數據主業、加速布局生成式AI新領域
8月28日晚間,南京云創大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云創數據,835305.BJ)發布半年報業績顯示,2023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1.09億元。截至二季度末,公司股東總戶數為1.2萬戶,戶均持股市值由一季度末的16.96萬元上升至20.08萬元,增幅為18.40%。
上半年云創數據研發投入達到3453.14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3.33%。上半年,公司持續對“cStor超融合云存儲系統”“城市交通智能優化”“醫療影像智能分析”“尖端工業智能制造表面缺陷檢測分析”等技術方向進行探索研發與產品化。公司表示,新產品研發并形成規模化市場必然需要一定周期,會始終保持研發投入和技術儲備力度,并積極布局新的市場空間。
2011年成立的云創數據是一家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高新技術企業,主營業務為大數據存儲與智能處理,深耕政府、教育、工業智能制造三大領域。公司于2015年在新三板掛牌,2021年11月登陸北交所。作為一家人工智能全產業鏈企業,云創數據已入選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資料圖】
持續做強大數據主業
2023年上半年,云創數據主營業務中,大數據存儲實現營業收入5471.85萬元,同比增長22.53%,占營收總額比重為50.09%;大數據智能處理實現營收5452.21萬元,占營業收入的49.91%,業務發展較為均衡。通過承接政府大數據存儲及智能處理重點項目,在大數據領域加速市場擴張、做大做強主營業務,是當前公司發展的主要策略。
據悉,公司大數據存儲解決方案已在“智慧城市”“雪亮工程”“超算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等行業場景中投入使用,其中cStor超融合大數據存儲系統具備高容量、低功耗、支持萬億級文件規模等特點,受到了各領域用戶認可。目前,公司大數據存儲技術在支持全國產化的同時,進一步實現技術突破,單個機柜最大容量可達5300TB,最大能耗低于9500W。
在大數據智能處理業務方面,公司持續深化“核心算法+模型庫”的核心能力,圍繞“AI+大數據”的市場應用主線,自主研發人工智能分析系統、工業智能平臺、向量計算一體機等產品,通過人工智能進行數據理解,通過向量計算服務大模型推理,提供大量智能算法,以實現“智能易用”。
今年以來,云創數據已累計獲得15項發明專利,其中近日取得的一項發明專利屬于視頻圖像智能處理領域發明,可廣泛應用于機器視覺中的目標分割場景,實現視頻中目標的快速分割,在提高大規模視頻圖像目標分割精度的同時提高目標分割的效率。公司表示,該發明專利獲得授權,增強了公司在圖像識別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強化了在目標分割算法上的技術壁壘與優勢,為公司在機器視覺應用領域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核心能力保障。
半年報顯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云創數據已擁有55項授權專利,188項軟件著作權、91項商標等資質,并通過了ISO20000信息技術服務管理體系、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體系、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等多項認證,足見公司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的成效。專利授權、資質認證也將進一步實現成果轉化,為公司的長遠發展夯實基礎。
加速布局生成式AI新領域
近年來,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包括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領域,是未來經濟的重要支柱,也是國家重點扶持發展的產業領域,相關配套政策內容已經從全面、總體的指導規劃不斷向各大行業、細分領域延伸,并支持和鼓勵企業加大研發力度,推動新技術的應用和發展。2023年7月13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了對生成式AI產業的支持和鼓勵態度。
政策利好的不斷釋出也增強了云創數據發展新業務、開拓新領域的信心。在大數據業務積淀了一定規模的同時,公司基于自身在AIGC方向上的技術積累,聚焦私域大模型領域積極布局,加速在人工智能、大模型領域算法、產品方面的創新研發。其中,聚焦生成式AI領域,正在陸續發布的cGPT系列產品,支持向量計算、語義檢索、敏感信息過濾、模型訓練推理等功能。4月18日,云創數據發布cGPTS1000自然語言搜索一體機,6月30日cGPTM1000敏感信息過濾一體機正式發布,目前cGPT系列產品在市場上已產生了廣泛反響。
據了解,云創數據自主研發的大模型訓練一體機和大模型推理一體機將于今年三季度推出,主要讓用戶單位可以使用自己的數據在基礎大模型上訓練屬于用戶自己的大模型,并能夠進行推理和內容生成。
盡管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作為數字經濟重要組成部分,將在“十四五”時期繼續保持高速增長,但該賽道的高度開放性推動著國內外行業領軍企業持續加碼“攻城略地”,面向政府、高校和企事業單位的行業“內卷”也愈發嚴重。為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云創數據正在通過積極開展合作,增強自身發展實力,拓展更廣闊的發展空間。8月24日,公司與達觀數據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將以人工智能技術合作為核心,重點在基于向量計算一體機的大模型等領域開展戰略合作。此外,公司還與華為、英特爾、希捷、浪潮等多家知名企業開展了深入的合作,并與國內多家國產化平臺實現了兼容性互認證,包括飛騰、海光、鯤鵬、中科可控等系列的國產化CPU及硬件平臺;華為、天垓、智鎧等系列的國產化GPU及硬件平臺;以及麒麟等國產化操作系統,并陸續推出了大數據存儲、大數據平臺以及多種人工智能的國產化替代解決方案。
本文源自:銀柿財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