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州萬源:“三無”小區蝶變幸福家園
“三無”小區一直是城市治理的堵點,也是文明創建的難點。近年來,達州市萬源市堅持以“黨建+治理”為引領,著眼群眾需求,著力解決無主管單位、無物業管理、無人防物防的“三無”小區基礎設施破舊老化、小區管理難等問題,實現“三無”小區從“三不管”到“全面管”的華麗轉變,推動轄區24個“三無”小區全面清零,切實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黨建引領 加強小區治理統籌聯動
(資料圖片)
位于萬源市紅旗路董家巷內的蔬菜服務公司家屬院,建于上世紀80年代。一直以來,小區存在“無主管單位、無物業管理、無人防物防”的問題。今年,小區在古東關街道新華社區的幫助下,召開業主協商會,成立院落自治委員會,有序形成小區物業、業主委員會和社區黨員群眾自治,實現從“無人管”到“眾人治”、從“管不了”到“管得好”的轉變。
“以前的環境差,給我們出行帶來了很多不便。如今在社區的幫助下,我們小區環境變好了,困擾我們的問題也解決了,生活起來很幸福。”萬源市蔬菜服務公司家屬院的居民何禮接說。
“我們主要以‘黨建引領+居民自治’,在6個‘三無’小區分別成立了小區黨支部、自管委員會,在各樓棟成立了樓棟長,引導居民做好自我管理和服務。”萬源市古東關街道新華社區黨委副書記楊曉玲表示,下一步,他們將繼續完善院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延伸服務 提升居民整體居住質量
從“三無”到“三有”,只是萬源市推進“三無”小區整治工作中的一部,加強基層治理,還需要加強小區服務供需。萬源市以“三無”小區整治為契機,結合群眾需求,不斷拓展基層服務功能,促使陣地聯動、服務融通,激活基層治理“新動能”。
位于萬源市古東關街道東城社區的101小區,過去也是一個典型的“三無”小區。經過一年多的治理,小區舊貌換新顏,林蔭小道、全民健身場地、休閑廣場等打造一新,居民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生活愜意,幸福感滿滿。“現在路平了,燈亮了,停車也更規范了,小區環境變好了,大家心更齊了。”萬源市東城社區101小區居民劉代洵說。
好的環境需要長治常效。萬源市東城社區支持社區引進紅色物業,成立“社區、物業、業主”三方議事機制;同時,為進一步打通群眾訴求通道,定期開展院壩宣講會、清廉質詢會、居民現場問詢等,并對困難群眾、獨居老人定期探訪、開展敲門服務,讓居民不僅住得滿意,更住得幸福。
按照“應建盡建、不留空白”的原則,萬源市始終堅持黨建引領提升治理合力,對24個“三無”小區派駐黨建指導員24名,成立功能型小區黨組織8個,累計投入資金100余萬元,補齊小區短板,實現小區環境、功能更新提升,打通城區基層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在‘三無’小區的整治過程中,我們堅持以居民需求為導向,通過強化組織領導、配齊小區自治力量、保障專項整治資金到位、以大代小等方式,實現了24個‘三無’小區全面清零。今后,我們還將持續開展‘回頭看’工作,建立長效機制,鞏固整治成果,共建美麗宜居、和諧文明的家園。”萬源市房產管理局工會主席王開令說。(唐琢媛、冉渡洋)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