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工程師也有中年危機嗎?
中年危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成為了國內職場上最熱的一個話題,尤其是在于IT行業。那么我們射頻所屬的硬件行業也有中年危機嗎?越老越吃香,難道是騙人的?
今天我們一起來聊一下硬件工程師到底有沒有中年危機?
(資料圖)
我想大部分從事硬件研發的同學和小木匠有著類似的經歷——26歲研究生畢業,進入公司成為一名射頻工程師,工作三年后有了一點點積蓄,然后結婚,然后生娃......
在這畢業前五年的工作中,危機是不存在的,唯一的危機就是剛開始自己不懂的太多,需要不停的打怪補血。所以加班不加班都是無所謂的,反正公司是我家,我愛我家。
后來有了娃之后,家庭的負擔開始重了起來,個人的時間需要更多地往家庭傾斜,但是剛好自己技術進入到成熟期,工作做起來也更加得心應手,工作效率更高。所以這個階段,工作和生活還是能夠平衡起來的。
可是等到二娃出生之后,危機就凸顯起來了,養娃的負擔更重了,收入和支出的平衡首先被打破,然后技術在成熟期呆的太久之后開始出現波動,公司對個人的要求增加,而個人的時間反而應付不過來了。
巧合的是,我的這段時間剛好出現在35歲,我想大多數人的這個職業危機也會剛好出現在這個年齡段。所以,35歲才會被如此重視,中年危機也就成了35歲危機。
與其說是中年危機,倒不如說是中年焦慮吧。這個中年焦慮主要有三類。
第一個是職業焦慮。
這個職業焦慮主要來自于自身的職業期望和現實的差距。
工作五年之后,技術能力進入瓶頸期,向上突破很難。同時職業路徑變窄,更多的是作為公司的一顆螺絲釘存在。無論是走管理路線還是技術路線,這個職業瓶頸都是存在的,突破不了,可能一輩子就這樣了。
同時,公司對老員工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行業發展的不平衡,可能導致后面新員工工資超過老員工,引起工資倒掛。
去 or 留,這是一個問題。
第二個是家庭焦慮。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狀況是每個中年人必須面對的現實。
夫妻之間的七年之癢,基本上也在35歲左右爆發。每天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各種雞毛蒜皮的事情都可能引起比較大的家庭爭端。如何處理七年之癢,這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否則后面的問題更是一地雞毛。
金錢雖然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卻是萬萬不能的,房貸壓力,車貸壓力,學區房,輔導班,老人的健康問題等等,都是這個年紀的中年人每天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強加在孩子頭上的壓力,其實更多的是中年人自己的焦慮。
第三個是健康焦慮。
體檢報告上的感嘆號多了起來,每一個感嘆號都是中年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脂肪肝,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甲狀腺結節,等等等等,都是在各種焦慮中累積的結果,而面對這些“高”,我們反而更加焦慮。
失眠,健忘,掉頭發,少白頭,這些幾乎是每個中年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尤其還是作為研發工程師的我們。處于亞健康的中年人,每天還要面對上面的各種職業焦慮和家庭焦慮,更是雪上加霜。
但是慢慢發現,這些焦慮其實都是自找的,尤其是對于從事硬件設計的我們。
首先,對于硬件工程師來說,越老越吃香確實是存在的,通過我們前面對大疆公司對高級射頻工程師和專家的工作經驗要求可以看出,尤其是專家,要求碩士八年,博士五年。按照小木匠的經歷來說,碩士8年工作經驗的時候剛好是34歲,也就是三十四五歲的年紀,正好是很多公司對專家的工作年限的基本要求。
所以說,如果連續八年的打怪升級,爭取能夠讓自己成為行業領域內的專家,這是邁過職業危機的最佳途徑。
如果感覺自己還欠一點,那就多多地學習,與其焦慮,不如讀書。小木匠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寫公眾號,邊學邊寫,因為只有把學到的東西寫下來,自己才是真正學會了。
保證自己能夠不斷的更新知識,更新技術,是越老越吃香的必要條件。所以,與其焦慮,不如靜下心來學習。
其次關于健康危機,其實這些身體警告,更多的是因為動地太少了。管住嘴,邁開腿,把自己零碎的時間用在運動上,這些警告也就慢慢解除了。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如果把閑下來的時間用在了讀書和運動上,那么其他的煩心事也就躲起來了。
熬過35歲危機,我們就邁向四十不惑的年紀,不為外界所迷惑,這可能也是我們面對事情更加明朗的原因。
你覺得做硬件會有中年危機嗎?
歡迎文末留言討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