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95歲老人的提議,誰在乎?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王靜
(資料圖)
淅淅瀝瀝的清晨,金德海照例坐在老街茶館里,雨水打在屋頂青瓦上,又順著瓦檐敲到石板路上。老街是建于乾隆四十二年的老街,修整后,白墻黛瓦,煥然一新,陰雨天頗有些古樸的味道。這些年,金德海看著老街一點一點變得年輕,可老街卻把他看老了。
金德海95歲了,是社區里第二長壽的人,雖然頭發白了眉毛也白了,但身子骨還很硬朗,口齒清楚。每天他都會來老街的茶館坐坐,今天是周二,老街每周固定的網格議事日,今天他格外期待。
一場大暴雨正在路上,議事的人陸續趕來,他等的那件事今天會有結果嗎?
老街的茶館
金德海生活在錢塘區義蓬街道頭蓬社區。據傳,因在錢塘江邊修筑南沙大堤時建起的頭一個草蓬而得名。如今,頭蓬社區是一個典型的老齡化社區,0.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戶籍在冊1300人,其中有527人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127人是80歲以上老人。
老人多,也熱心,平時愛在老街的茶館里聊天說事,久而久之,這里就成了一個固定的議事點。
別看茶館只有20-30平方米,擺著6張方桌,卻有很多關乎大伙生活幸福感的想法從這里誕生,又從這里變成了實際。
老街原本是石子瓦泥路,一到雨天就泥濘不堪,老人們走路容易磕碰還容易摔跤,苦不堪言。茶館里多次商議后,現在老街巷子里都鋪上了水泥路,既美觀又安全。
曾經的頭蓬老街
如今的頭蓬老街
居民反映“新村路和小學新村拐角處入口太小,車開不進來”,社區黨總支書記陳秋平帶領團隊和拐角處的業主協商,最終,鄰居愿意將圍墻向內收攏50cm,不日就可以動工了。“這下,孩子的車就能開到家門口了。”這事做成了,老人們都很高興。別小看這收縮50cm的距離,這可是該戶人家合法審批的,相當于讓出了1平米左右的自家土地,這背后除了鄰居的通情達理,還有陳秋平和社區團隊無數次的溝通和談判。
這天上午9點,雨水暫停,社區書記、社工,鄰居街坊陸續到齊,6張方桌一拼,就是一張議事大方桌。茶館里來了13人,7位村民代表都是花甲老人。頭蓬社區黨總支書記陳秋平主持議事。
金德海最關心的是兩件事。
一是,看病難。聽說離老街200米遠的義蓬衛生服務中心要搬遷,新的衛生院卻在2公里以外。金德海提出,自己看病不方便了怎么辦?每個月都要定時拿藥怎么辦?
這個問題提到了大伙的心坎上,社區里老人居多,大多都有基礎病,義蓬衛生服務中心雖然小點但離家不過百來米,走路只要5分鐘,新的衛生院走過去要半個小時,出行難度大大提升。怎么辦?大家討論開了,有的說要繼續保留著老衛生服務中心,有的說最好能有醫生每周上門問診。討論下來,大家一致覺得,能不能老的衛生服務中心繼續留著,作為村社級衛生服務站,這樣大家配配基礎病藥也方便。陳秋平表示,之后就把大伙的需求反饋給上級街道。
頭蓬社區正在一點點變好
5次議事打通1.8公里的幸福感
另一個是出行難。金德海的孩子孫兒都住在蕭山主城區,想去看望,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并非金德海的身體不好,而是得走上1.8公里才能坐得上車。
頭蓬社區周邊有兩條地鐵,一條公交線,然而居民出行并不方便。離7號線最近的啟成路站,距離老街有1.8公里,8號線的倉北村站,距離有2.2公里,社區里曾經有一路公交車停靠,后來這唯一一條線的站點也改到了江東大道南面,也有大約1.8公里。
這1.8公里路程,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可對于老年人來說,要在日頭下走上半個小時才能到。老人們提出,想增加一個公交站點或是能有去往地鐵站的接駁車。
解決出行問題,大伙都贊同,但是怎么改,卻有了分歧。公交新增一個站點,就要全線修改路牌,工程費時費力。有人說,最好頭蓬老街這邊能有個始發站,又有人說,現在公交大家也坐得少了,地鐵坐得多,最好還是有去地鐵站的接駁車。
為了提升這1.8公里的幸福感,社區前后組織了5次議事,調研走訪,聽取民情民意。可無論是增加公交站,還是找接駁車都超出了社區的能力范圍。
今年7月,義蓬街道人大工委主任瞿亦農來社區參與網格議事。社區借機將這件“不好辦”的事拿了出來。聽取了群眾代表的意見后,瞿亦農覺得這是為社區發展長遠考慮的大事,也是好事。
為此,瞿亦農聯系了錢塘區公交車公司,四次專門來到頭蓬社區調研,統籌周邊社區需求,到底選公交車還是接駁車?站點怎么設立?始發站應該放在哪兒?
8月1日,事情有了積極進展。陳秋平向大伙通報,接駁車的線路已經確定下來了。始發站和終點站都放在頭蓬社區。不過隨著接駁車的設立又伴隨著新的問題,比如接駁車在哪停靠,司機在哪休息,交通會不會堵塞?南沙大堤能不能通行,還要繼續跟有關部門溝通協商。
不知不覺,一場網格議事會開了兩個小時,天空放了晴,老人們的飯點也快到了,這才意猶未盡地散去。 “越來越好了。” 金德海望著茶館外的天空喃喃地說。
記者手記:
一個95歲老人的需求,誰在乎?他在乎,家長在乎,社區居民們也在乎。社區的工作瑣碎,老齡社區的工作更是難上加難。發一則通知,別的社區或許群里說一聲就能口口相傳,老齡社區卻需要一個一個上門告知。陳秋平說,老人們缺乏陪伴與關愛,她這個社區書記,漸漸也成了居民老人們口中的“女兒”。
“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大家對社區工作多了一份理解和支持,多了一份設身處地的考慮。參與的居民越來越多,氛圍越來越好。據社區統計,網格議事日制定后,一共處理了859件問題,處置滿意率95.2%。陳秋平覺得,社區每天都有新的變化,新挑戰,街坊鄰居的關系越來越融洽,老街也迸發了新的活力。
“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鍵詞:
相關文章
精彩推送
每經操盤必知(早間版)丨2023世界機器人大會在北京舉辦;美股三大指數集體下跌,美股銀行板塊下跌,越南電動汽車生產商VinFast(VFS)大漲超254%
美股三大指數集體下跌,越南電動汽車生產商VinFast(VFS)大漲超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