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百強縣“風云榜”:長三角占據半壁江山 江蘇包攬前四、昆山蟬聯第一
本報記者 方超 張家振 上海報道
作為國民經濟細胞的縣域經濟越發重要,全國百強縣也成為觀察縣域經濟發展狀況的重要窗口之一。
《中國經營報》記者日前從賽迪顧問方面獲悉,《2023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以下簡稱“《百強縣報告》”)已正式對外發布。在2023年百強縣排行榜中,江蘇省、浙江省和山東省入圍數量分別為23個、16個、13個,其中,江蘇省包攬百強縣前四席,GDP超5000億元的昆山市蟬聯全國第一。
(資料圖)
(賽迪顧問發布的2023中國縣域經濟百強榜單。圖片來源:賽迪顧問)
作為縣域經濟“壓艙石”的工業經濟亦成為關注焦點。《百強縣報告》分析認為,第二產業是百強縣發展的強勁引擎。2022年,百強縣第二產業增加值及第二產業占比則超過江蘇省、浙江省和山東省。
在賽迪顧問業務總監兼縣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余德彪看來,當前,以千億縣為代表的縣域經濟發展勢頭強勁,未來可借鑒千億縣發展模式,助力更多縣域實現高層次發展,同時也要“找準縣域經濟發展引爆點,避免傳統路徑依賴”。
54城躋身“千億俱樂部”
“中國縣域GDP從2016年33.1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43.2萬億元,占全國GDP的比例穩固在40%左右。”近日,余德彪在由賽迪顧問舉辦的2023縣域經濟創新發展論壇上表示,“縣域經濟是當前穩定宏觀經濟大盤重大的發力點。”
余德彪所言非虛。除了GDP總量穩步增長外,《百強縣報告》還顯示,從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看,2018~2021年,中國縣域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24176.4億元增長到25338.6億元,總體呈現增長趨勢。而在規模以上企業、上市公司等層面,縣域也占據重要比例,乃“國之基石”。
作為縣域經濟標桿的百強縣,當前也呈現出諸多新變化。記者注意到,2023年《百強縣報告》評選設地區生產總值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雙門檻”,即 GDP≥60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億元。在此門檻下,縣域經濟的區域分布不均衡現象較為明顯。
“東部地區的優勢明顯,呈強縣強省特征,2022年入圍的百強縣達到65個,中部地區數量有所下降,西部地區則發展平穩,入榜數量小幅增加。”余德彪表示,遼寧省在東北地區一枝獨秀,成為東北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領頭羊,但東北地區百強縣數量總體有所下降。
記者梳理《百強縣報告》發現,在百強縣數量優勢極為明顯的東部地區,江蘇省、浙江省和山東省位居前三甲,入圍百強縣數量分別為23個、16個、13個。如果以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上海市)覆蓋范圍計算,除已全部劃區的上海市外,江蘇省、浙江省和安徽省三省百強縣總數達42個,約占全國百強縣排行榜的“半壁江山”。
以蘇浙兩省為例,在百強縣排行榜前十名中,江蘇省獨占6席,昆山市、江陰市、張家港市和常熟市更是包攬了排行榜前四位。浙江省寧波市下屬的慈溪市則排名第7位,即在全國百強縣前十名榜單中,僅蘇浙兩省就占據了7席。
“長三角地區的縣域依然雄踞百強縣榜單前列,在體制機制改革、科技創新、區域協調等方面帶動全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百強縣報告》如此評價。
除百強縣區域分布情況受到外界關注外,在賽迪顧問發布的最新版《百強縣報告》中,入圍“千億俱樂部”的數量呈現出新特點。
《百強縣報告》顯示,百強縣中GDP進入“千億俱樂部”的縣域達到54個。昆山市GDP突破5000億元大關,江陰市超過4000億元,張家港市和晉江市均超過3000億元,常熟市、慈溪市、宜興市、神木市和長沙縣GDP則跨過了2000億元門檻。
“2023年千億縣數量新增10個,共計完成2.6萬億元GDP,占全國經濟總量的比重為7.1%,其中49個千億縣增速超過全國同期水平,10個千億縣的增速達到10%,千億縣的總量實現了高速增長。”余德彪分析認為。
“工業強縣”成發展主旋律
“制造強縣是我們落實工業立國,制造強國戰略的基石。”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在2023縣域經濟創新發展論壇上表示:“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單元,因此對于絕大多數縣和縣級市來說,發展縣域經濟就要把工業和制造業放在重要的位置。”
記者梳理《百強縣報告》發現,在諸多排名前列的百強縣中,工業是其經濟發展的最大支撐之一。
“第二產業仍是百強縣發展的強勁引擎。”《百強縣報告》顯示,2022年,百強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達到5.9%,超過廣東省、江蘇省、浙江省和山東省,百強縣工業增長動力依舊強勁。
以長年占據全國百強縣排行榜第一位的昆山市為例,2022年,昆山市GDP總量達5006.7億元,成為全國首個GDP突破5000億元的縣級市,而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更是實現了萬億級大突破。此外,昆山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比提升至57.3%,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增至2744家,占蘇州全市的約1/5。
無獨有偶,同屬蘇州市、位居百強縣排行榜第六位的太倉市,亦憑借工業實現了縣域經濟快速發展。太倉市委書記、太倉港口黨工委書記汪香元日前在2023縣域經濟創新發展論壇上表示,太倉市始終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重中之重,突出主導產業,先導產業,持續提升產業競爭力和標識度。
以發展勢頭迅猛的汽車產業為例,汪香元透露,作為全國汽車核心零部件產業重要基地,汽車70%的零部件都能實現“太倉造”,全市聚焦汽車電子和零部件的企業超700家,擁有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百強企業12家,獲評國家汽車核心零部件高新技術企業產業化基地。
記者梳理百強縣排行榜還發現,除昆山市和太倉市外,放眼長三角區域,通過“工業強縣”戰略實現經濟實力躍升的百強縣并不少見。例如,闖入百強縣排行榜前十位的慈溪市,2022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為4797.76億元,同比增長5.7%,名列中國工業百強縣(市)第五和創新百強縣(市)第三。
值得注意的是,在入圍百強榜單總量領先全國的同時,長三角地區百強縣當前正加速產業發展模式轉型升級。賽迪顧問方面分析認為,在“千億縣”六大發展模式中,長三角地區主要為“城市群創新驅動主導模式”。
“創新要素集聚效應明顯,區域發展已融入全球產業體系,并且初步實現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發展,開始向知識、數據、高級創新人才等新技術、新要素驅動階段轉型,知識經濟、創新經濟成為發展的重要新動能。”賽迪顧問方面表示。
余德彪也分析認為,江蘇省和浙江省縣域經濟發展要邁向更高層次的全域發展。“兩省的‘狼群模式’需要關注全域各類要素的配置,更加體現出公平、公正的省級縣域的發展導向。”
(編輯:張家振 校對:顏京寧)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