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杭州競逐賽:經濟排位十年三次扭轉 誰能率先晉級兩萬億俱樂部?
全國目前僅有兩座將要沖刺GDP兩萬億的城市——武漢、杭州。
2022年,武漢和杭州的GDP分別為18866.43億元和18753億元,距離兩萬億俱樂部,只剩下臨門一腳。
【資料圖】
武漢和杭州,一個地處中國中部的地理中心,一個位于經濟最為活躍的長三角地區,均是多重戰略加身的重要城市。兩座城市在產業結構上有著明顯差異,武漢是老牌制造業城市,擁有渾厚的工業底蘊;杭州則以服務業見長,是競爭“數字經濟第一城”的有力選手。
相互之間的差異和各自的優勢,讓武漢與杭州之間的角逐賽延續多年。近十年來,兩座城市的經濟排位賽曾三次扭轉局面。去年,武漢以113億元的優勢再次反超杭州。
2023年過半,武漢和杭州新一輪的“卡位戰”已初見端倪。目前,杭州又一次暫居上風,但武漢也在逐步縮小差距,上半年兩者之間的GDP差距不過百億元。
等候在兩萬億門前的武漢和杭州,誰能夠率先過線?誰又能在今年全年的競速中守住優勢?
十年來三次互超
如果將時間線拉長,杭州與武漢的相互追逐已經由來已久。
2012年以前,杭州GDP已經多年保持在全國十強的位置,而武漢自1990年跌出十強后,一直在第10至20名的區間起伏。隨后,武漢搶抓住沿海經濟產業部分向內陸轉移的契機,在2012年終于重回到GDP十強方陣,彼時的杭州在排名上也稍有后退,多種因素下,這成為了近十年來武漢對杭州的第一次反超。
武漢在這一場翻身仗后士氣更盛,2014年,武漢領先杭州一步,率先進入萬億俱樂部,成為中部地區首個GDP萬億之城。當時的武漢市統計局相關人士稱,這比原計劃提前了一年。值得一提的是,與武漢同年突破萬億的還有成都,而武漢以12.88億元的微弱優勢超越了成都,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僅次于廣州和深圳,堪稱是高光時刻。杭州則是在隨后的2015年突破萬億元門檻,成為全國第10個進入萬億俱樂部的城市。
武漢這一次反超,將優勢延續了8年。2012-2019年期間,武漢的經濟總量一直領先于杭州,且優勢呈波動式擴大趨勢,在2018年達到峰值。當年,武漢將與杭州的差距拉開到了1338億元,這也是兩座城市之間近年來的最大差值。
2020年的轉折點眾所周知,疫情的到來讓武漢措手不及,這一年,武漢GDP遭遇負增長,同比下降4.7%;而杭州同年的經濟增速為3.9%,快于全國平均線,杭州再一次超越了武漢。
疫情對于武漢無疑是一次重創,當年,武漢三次產業、投資、消費、就業增速均為負值。彼時的杭州已經在數字經濟領域嶄露頭角,2020年,杭州數字經濟產業增長13.3%,高于GDP增速9.4個百分點,占GDP的比重為26.6%。
隨后兩年里,武漢努力從疫情中恢復。就在去年,武漢實現了對杭州的再次反超。這一次反超出乎意料,在年末揭曉成績前沒有人能提前預知,因為回望2022年前三季度,杭州的領先優勢一直十分明顯,前三季度數據出爐時,杭州還有著超400億元的優勢。但最終,武漢和杭州2022年的GDP定格在18866.43億元和18753億元,武漢以113億元的優勢重回到全國第8的位置。
步入2023年,成都已經是兩萬億俱樂部的成員,等候在兩萬億門前聚光燈下的,全國目前僅有武漢和杭州兩座城市。沖刺兩萬億目標,誰會率先晉級?
從兩座城市今年提出的目標來看,武漢信心更足。武漢市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經濟增長6.5%以上的預期目標,若順利達成,武漢將在今年成功晉級。武漢市領導也曾公開表示過,將在今年沖刺GDP兩萬億元。相比之下,杭州的目標略顯保守,杭州市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預期增長目標為5%以上,即使達到這一目標,今年的GDP距離兩萬億還有一段差距。
2023已經過半,武漢與杭州之間的追逐賽又有了一些新的端倪。今年上半年,武漢和杭州分別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503.33億元和9602億元,杭州又一次暫居上風,但二者之間的差距不過百億。目前來看,武漢和杭州誰能夠在今年全年守住優勢,還不能早早下定論。
角逐賽誰會領先?
若要說武漢和杭州誰能夠在今年達成兩萬億目標,其實兩座城市均有很大可能。
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長江經濟帶智庫聯盟秘書長秦尊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按照往年經驗,大部分城市下半年GDP都會比上半年更高,下半年大概占到全年GDP的55%左右。“若以常規規律和兩座城市近年來的發展軌跡來看,武漢和杭州今年都有突破兩萬億的可能。”
結合去年的經濟總量來計算,武漢和杭州要突破兩萬億,今年全年的增速需要分別達到6.1%、6.7%左右,杭州看似壓力更大。但從另一個角度分析,杭州去年下半年增速不過2%,而武漢超過了4%,低基數背景下杭州下半年更容易實現高增速。
從今年上半年的增速走勢來看,杭州GDP增幅較一季度擴大,上半年實現增速6.9%,已經超出了預期的目標值。而武漢上半年GDP增速為5.0%,低于全國5.5%的平均線,距離全年定下的目標還有一段差距。
上半年武漢落后于杭州的原因,與兩地產業結構的差異有很大關系。對比來看,武漢第二產業尤其是制造業相比杭州基礎更扎實,杭州的優勢則在于第三產業,其中以數字經濟為代表。
上半年,杭州發揮出服務業優勢,第三產業增加值6748億元,高出武漢978億元,同比增長9.3%。與之對應,杭州消費市場也在加速復蘇,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25億元,同比增長8.7%,比一季度提高5.5個百分點,高于全國0.5個百分點。
秦尊文認為,今年上半年多個假期刺激了服務業和消費市場,從全國經濟復蘇的特征來看,上半年服務業也明顯快過工業,杭州由此突顯出優勢。
相比之下,武漢上半年并未發揮出工業上的優勢,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為2.1%,全市36個行業大類中只有近半數行業實現了正增長。這一增速在湖北省內以及在所有萬億GDP城市中都不算突出。
湖北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葉學平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分析,武漢工業低增速主要緣于汽車等支柱產業的影響,武漢在新能源汽車產業上的轉型相比其他城市稍顯滯后,導致汽車產業目前仍面臨轉型的陣痛期。不過,近幾年東風、嵐圖、小鵬等車企均在武漢布局新能源汽車產業,后續投產后可能會扭轉局面,武漢應該繼續加大在新能源汽車產業上的政策力度。
不可否認的是,盡管武漢上半年工業增速不高,但相比杭州,武漢二產的優勢仍然明顯。上半年,武漢第二產業增加值3544.15億元,仍比杭州高出841億元。且武漢部分高技術制造業的表現突出,其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同比增長12.5%,工業機器人、3D打印設備等高技術產品產量同比分別增長55.2%、18.8%,新興動能的釋放展現出武漢工業發展的后勁和潛力。
“三駕馬車”方面,在投資和消費上,武漢和杭州均超出全國平均增速水平,可見兩座城市地處中部地理中心和長三角城市群的優越位置,內需市場具備廣闊前景。從外貿情況來看,武漢和杭州均出現負增長,分別為-7.6%和-0.25%,武漢的降幅更為明顯。杭州作為沿海城市,近年來在跨境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上表現突出,外貿發展相對穩定;武漢經濟外向性相對不足,外貿進出口發展仍面臨較大挑戰。
總的來看,武漢和杭州能多年延續你追我趕的勢頭,也證明兩座城市的經濟模式和產業結構各具特色、各有所長,這也是中國城市化發展進程中的色彩。要晉級兩萬億,兩座城市需要在下一階段的城市競爭中進一步突顯自身優勢。
各自出招沖刺兩萬億
要沖刺兩萬億,武漢和杭州下一步的棋怎么走?
目前,杭州已在7月下旬召開市委十三屆四次全體(擴大)會議,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武漢也就下半年作出了展望。兩座城市關注的重點方向,均體現出了“揚長補短”的思路。
例如,杭州在“揚優勢”上提出,要充分激發消費活力,大力推進數字經濟振興發展,強勢推進招商引資,確保優勢指標能高則高、多做貢獻;在“補短板”方面提出,要全力攻堅規上工業增加值、外貿出口,確保落后指標迎頭趕上、不拖后腿。
近年來,杭州已經成功躋身全國數字經濟第一方陣,但制造業的發展相對弱勢。從數據上看,杭州第二產業比重逐年下降,已從2006年的50.6%下降至2022年的30.0%。
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杭州下一步發力的重點是實體經濟,以及如何將數字經濟上的先行優勢與實體經濟的技術進步、技術革新相結合,推動數實融合發展。
實體經濟亦是武漢提出的重點,也是要“揚長”的方面。武漢提出,加快發展光電子、汽車、生物三大優勢產業,帶動先進制造業突破提升。做大做優做強光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本地配套和創新研發,大力培育領軍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世界級產業集群。
同時,武漢也在加快發展民營經濟,提出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激發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活力。主動聚焦解決企業發展中存在問題和困難,積極幫助企業紓困解難。
“武漢目前還缺乏杭州所擁有的參天大樹型的民營企業,所以要著力補民營經濟短板。”秦尊文表示,補短板是武漢沖刺兩萬億的關鍵,要補民營經濟、補工業增速、補服務業,要進一步改善投資和消費環境,提振市場信心。
無論是工業還是服務業的競爭,人才和科技都是其中的重點,今年武漢和杭州均就科技創新提出了目標。
從人才高校資源來看,武漢更具優勢。兩座城市的2022年統計年鑒顯示,武漢普通本專科在校學生高達110萬,是杭州的1.9倍,同時武漢擁有眾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但杭州在科研企業和人員上更勝一籌。數據顯示,2021年杭州有研究與實驗發展(R&D活動)的企業共計2902家,是武漢的2.9倍;相關科研人員達10.8萬,是武漢的1.9倍。
武漢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曾強調,自身“科教資源優勢轉化還不充分”“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率不高”;杭州則提及“重大項目儲備不足”“科創重器偏少”,可見兩座城市的科創優勢和短板各有不同。
曾剛認為,杭州科創的薄弱點在于源頭創新,未來應該考慮如何將重點城市的科技成果結合本地的資本力量形成轉化機制,聯合外地建設一些實驗室,做飛地創新中心。而武漢研發能力強、產業體系完備,但產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的聯系不夠緊密,科研成果轉化率偏低,產學研一體化是未來的發力重點。
誠然,武漢與杭州的競逐還存在許多的變量,但城市之間并不是只有你輸我贏,從分析中也能看出,武漢和杭州在產業結構和科創能力上都具有很強的互補性,有著合作共贏的空間。今年6月,武漢黨政代表團就赴杭州進行了考察學習,并召開招商推介會,現場簽約一批數字經濟、新興產業領域項目,與杭州形成資源鏈接。
而GDP也并非是“論英雄”的唯一標準。在秦尊文看來,GDP只是體現城市綜合實力中的一個方面,要實現城市現代化、實現高質量發展,除關注經濟規模外,也要進一步提升城市綜合治理水平,從而提升發展質量。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