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情商?
生活中,一些孩子會出現自我意識很差、事事依賴父母、從不考慮別人的感受、愛抱怨、經常大發脾氣、受不了一點打擊、做事怕困難、處理人際關系能力差等低情商的表現和狀態。對此,揭陽市天藍心理服務中心的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陳潔婷認為,情商培養要從娃娃抓起,家長要有正確的教育觀念并做好正確的引導,才能培養孩子良好的情商,為孩子未來步入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養育兒女的過程中,父親的參與程度至關重要。而父母都參與孩子的教育,能讓孩子發展不同的能力,孩子長大后將具有獨特的競爭力,尤其在社會關系、學業成績和人生發展方面。林潔松 攝
家長需了解孩子情商低的原因才能對癥下藥
【資料圖】
陳潔婷表示,要培養孩子良好的情商,家長首先需要了解情商是什么、情商低有什么表現和狀態,更要了解是什么原因導致孩子情商低,才能對癥下藥培養孩子的情商。
情商通常是指情緒商數,簡稱EQ,是近年來心理學家們提出的與智商相對應的概念。情商由自我意識、控制情緒、自我激勵、認知他人情緒和處理相互關系這五種特征組成。
一是自我意識。指監視情緒時時刻刻的變化,能夠察覺某種情緒的出現,觀察和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體驗,是情緒智商的核心,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成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控制情緒。指調控自己的情緒,使之適時適度地表現出來,即能調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勵。指能夠依據活動的某種目標,調動、指揮情緒的能力,它能夠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發。四是認知他人情緒。指能夠依據活動的某種目標,調動、指揮情緒的能力,它能夠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發。五是處理人際關系。指調控自己與他人的情緒反應的技巧。
在日常生活中,情商低的孩子有什么樣的表現和狀態呢?對此,陳潔婷指出,情商低的孩子在平時通常有這樣的表現和狀態:自我意識很差,事事依賴父母;說話做事從不考慮別人的感受,經常大發脾氣;心理承受能力差,受不了一點打擊,經常大哭,對生活感到悲觀絕望;總喜歡為自己的失敗找借口、推卸責任,做事怕困難,膽量小;處理人際關系能力差,應對焦慮能力差,生活無序,愛抱怨。因此,父母應在日常生活中時刻留意孩子的情緒變化并識別出孩子的情緒,才能及時和孩子溝通交流,及時對孩子進行正確引導,這是做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也是增進親子關系的好機會。
那么,導致孩子情商低的原因是什么呢?陳潔婷認為,導致孩子情商低有多方面的原因:父母說話帶刺,不顧及孩子感受;對孩子疏于引導,默許放任;以孩子為尊,過度寵溺;不關心、不回應孩子的情緒;不和諧的家庭關系,經常吵鬧;諷刺、貶低、打壓孩子;指責、懲罰孩子等,這些都容易導致孩子低情商的行為和做法。作為父母,應有正確的教育觀念,在日常生活中盡量避免這些不當的教育方式。
重視孩子的情緒管理
有一次,鄰居家孩子哭哭啼啼地說,她和媽媽逛商場時,看上了一款芭比娃娃,興高采烈地找媽媽要,可是媽媽說什么都不給她買,還當著售貨員和其他顧客的面訓斥了她。看著她哭得梨花帶雨,有人問她:“是不是因為沒買到芭比娃娃而難過呢?”她抹著淚囁嚅著答道:“其實我家里有很多玩具,不買的話也沒關系,但是商場那么多人,媽媽大聲訓我,我感到很丟人。”
陳潔婷認為,相比于心儀的玩具,孩子更注重家長精神上的關愛,以及彼此相處時氣氛的和諧。孩子有時并非因為物質需求得不到滿足而難過,而是因為家長施加的威力和氣勢而傷心。眾目睽睽下的指責,不分青紅皂白的否定,對孩子意愿的控制,會造成孩子封閉心境。時間長了,孩子就會越來越不愿意和家長交流,如問孩子“在學校過得怎么樣”時,孩子可能擔心原本憋在心里的委屈和不快會變成你指責他的把柄,就會敷衍回應一句“還不錯”。家長忽略孩子的感受和情緒,孩子長大之后也會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陳潔婷指出,重視孩子的情緒管理,比重視孩子“今天吃什么”“考試得了多少分”等要有意義得多。家長要提高“共情”能力(同理心),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把自己置身于孩子的立場,對孩子的情緒感同身受,認可、尊重孩子的情緒。有共情能力的父母,看到孩子流淚時會想象自己就是這個孩子并理解他的痛苦,當孩子憤怒地嚷叫或跺腳時,也會設身處地理解孩子的不滿和懊惱。共情,能夠讓孩子把父母當成可以信賴和傾訴的朋友,而不是冷漠的旁觀者。
陳潔婷認為,“共情”是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種基本品格,家長要提高孩子的同理心,孩子只要有了同理心,很多事情都能夠迎刃而解,比如揭他人的短、亂發脾氣、窩里橫等等,如果他人對孩子做出這樣的行為,孩子心里一定會非常難受,通過同理心來提高自身的情商。家長可以幫助孩子發展負面情緒的管理技巧,如通過靜坐冥想來降低焦慮感強化集中注意力、鼓勵孩子培養健康的興趣愛好和有氧運動來幫助孩子排解壓力等。最重要的是,家長要教會孩子控制情緒、表達情緒和解決問題,比如生氣時不許罵人,受委屈了可合理表達出來而不是無理取鬧、不理人,需要得不到滿足時教孩子該怎么辦……這些情緒的控制和問題的解決需要從小學起,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和擁有思考能力的人,這樣孩子的情商自然就會得到延伸和發展。家長平時要多鼓勵和肯定孩子,幫助孩子建立自信,使其情商能力大幅度提高,自信的孩子在面對別人的惡意攻擊時才能沉穩應對,并擁有良好的抗挫及抗壓能力,在人際關系上也會得心應手。
提高父親的參與度
陳潔婷指出,要培養提高孩子的情商,需要高情商父親的參與和潛移默化的影響。
心理學家發現,在養育兒女的過程中,父親的參與程度至關重要。父親的參與,對孩子情商的培養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父親與孩子的相處方式與母親有很大不同,父親影響孩子的方式,有一些是母親無法做到的。父母都參與孩子的教育,能讓孩子發展不同的能力,孩子長大后將具有獨特的競爭力,尤其在社會關系、學業成績和人生發展方面。據研究,缺少父親關愛的男孩,很難在男性氣概和自我控制方面做到平衡;而有父親陪伴和支持的女孩,在學業和職業發展上更有潛力,擁有更健康的人際關系。
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孩子的表現和狀態往往映照出父親的品性。陳潔婷表示,心態明朗、健康、陽光的孩子,他們的父親往往是樂觀豁達之人;而人際關系較差,心理陰暗的孩子,他們的父親往往是冷漠、強勢或自私的人。因此,在孩子的教育中,父親要提高參與力,多關愛孩子,孩子們便可以在父親身上學到堅毅、勇敢、抗壓能力和責任心,而這些,都是孩子未來事業發展的基石,也都是情商的重要組成部分。
先教孩子學會做人
“有德有才是正品,有才無德是危險品”是對人的德才形態的評價,也說明了人品的重要性。陳潔婷認為,家長要培養提高孩子的情商,首先要教孩子學會做人。家長是最好的老師,要為孩子樹立良好榜樣。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中,斤斤計較、吹毛求疵的人都不受歡迎。家長要做一個心胸寬廣、心態健康樂觀的人,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并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從小培養孩子大氣的格局、樂觀的性格。
陳潔婷指出,家長平時要多陪伴孩子,助力孩子成長。有一位爸爸,工作非常繁忙,但是為了能與兩個孩子一起吃晚飯,他盡可能每天按時回家;為了讓女兒愛上閱讀,他給孩子大聲朗讀故事書。工作是永遠做不完的,而陪伴孩子成長是關系到孩子一輩子的事情。有時候他會下廚為家人精心烹飪各種菜肴,陪孩子一起打羽毛球,一起旅游,一起散步。陪伴孩子,傾聽孩子,與孩子一起哈哈大笑,互相擁抱。孩子享受到了愛與親情、陪伴與溫暖,情商的培養也就自然而然能“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陳潔婷認為,家長要鼓勵孩子多交朋友。隨著孩子年齡越來越大,其心里也漸漸脫離了孩子氣,這時孩子就像一只準備騰飛的鳥兒一樣,時刻躍躍欲試想擺脫家長的掌控,不再盲目地順從家長,有時想法也不愿意和父母多交流。從“俯視”到“平視”再到被“俯視”,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在變化著,而家長也要端正心態,欣然接受。孩子更愿意與同學朋友進行交流,此時家長可鼓勵孩子多邀幾個朋友聚一聚,一起玩耍,一起玩游戲,天南地北,無所不談,而家長只需避而遠之即可。讓孩子的心靈感受到,知識可以助力成長,真摯的朋友、溫暖的親情也可以讓內心豐盈,智商與情商共同成長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編輯:李霞)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