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嚴重“失速”,剛入“萬億俱樂部”就遇“天花板”,東莞怎么了?
(資料圖)
7月26日,東莞市統計局披露:2023年上半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GDP)為5262.10億元,同比增長1.5%。較東莞今年一季度(2.2%),以及去年同期(1.6%)的水平均有所下降。
1.5%的增速意味著什么?放在省內,廣東省上半年GDP增長5.0%,21個地級市有11個增速達到全省平均水平,揭陽增速最快,達到7.6%;東莞增速位居倒數第一,而倒數第二、三位的肇慶、茂名均增長2.9%,增速接近東莞的2倍。
也就是說,東莞的經濟增長速度,不只是倒數第一,而且與倒數第二的差距很大,是典型的“拖后腿”城市。東莞成為廣東的“拖后腿”城市,讓許多人感到不解,甚至認為可能是數據出差錯了,或者東莞人為壓減數據,好為后面的發展留下余地。顯然,這是想當然。東莞的發展,隱患早現,只是在“萬億俱樂部”的政績壓力下,透支未來,透支潛力,雖勉強進入“萬億俱樂部”,但已經沒有繼續發展的潛力和能力,出現經濟增長“失速”,也就成了必然。
事實也是,過去五、六年,東莞都是以每年千億以上的增量快速擴充的,到2021年進入“萬億俱樂部”之后,就像運動員跑到了終點,頓時就放慢了腳步。所不同的是,運動員是一次比賽結束,可以休息上一段時間,再進行下一次比賽。而經濟發展不同,中間沒有休息時間,而是連續不斷地跑。自然。也就不可能做到一直高速奔跑,而需要把握好節奏,控制好速度。否則,就會出現透支后的“失速”現象。
要知道,如果東莞前些年沒有過度發展、透支發展,是不大可能出現突然“失速”現象的。即便快速發展之后需要放慢增長速度,也應當緩慢減速、穩步減速,而不是突然“失速”,這樣的結果,對經濟肌體的傷害是非常大的,也是不利于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今天的東莞,就正面臨這樣的考驗,面臨經濟發展的“天花板”。
東莞是以制造業為主體的城市,而東莞的制造業,主要來自于深圳等城市的制造業轉移,也就是深圳等城市淘汰或分流的制造業。而這些制造業,能夠支撐東莞經濟發展的動力也就一、二十年,有的更短。而通過近五、六年東莞經濟高速增長之后,這些制造業的潛力也已經消耗殆盡,很難再激發新的動力。要想保持東莞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就必須引入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否則,東莞經濟很難突破“天花板”,甚至要想保持“萬億俱樂部”都會有難度和壓力。
更重要的,東莞的制造業,又與出口密切相關,是典型的“世界工廠”特征。一定程度上,還是“世界加工廠”,沒有研發,缺少技術含量,沒有自主品牌,甚至沒有能夠獨當一面的高科技人才。隨著外部經濟環境發生很大變化,出口受到嚴重制約,東莞的制造業發展也面臨嚴峻考驗,沒有技術和人才的弱勢,開始不斷顯現,經濟增長速度很快帶來的快感,也在市場環境發生重大變化下,逐步消失。繼而出現的,就是越來越多的煩心和苦悶,特別是經濟增長“失速”帶來的壓力,以及就業難度加大的矛盾和問題。
東莞能夠進入“萬億俱樂部”,是東莞快速發展的象征;東莞進入“萬億俱樂部”后面臨的增長壓力,也是東莞“世界工廠”、“世界加工廠”的標志。對東莞來說,實際已經沒有退路。“萬億俱樂部”已經像一把刀頂在東莞的身后,只能向前,不能后退。向前還有生的希望,后退只有死路一條。東莞如何選擇,需要東莞人、尤其是東莞的決策者好好思考。
今天的東莞,倒是很像九十年代末期和21世紀初期順德的境況,只是,條件遠不如順德。畢竟,在順德誕生了許多值得驕傲的企業,如美的、碧桂園、萬家樂、萬和、容聲等,也讓順德名噪一時。而隨著有的企業逐步走向衰退,順德又及時轉型,從而讓城市保持著一定活力,沒有出現明顯低谷,也沒有經歷太大陣痛。今天的順德,或許沒有當年那樣鶴立雞群,但也沒有消沉,仍然保持比較旺盛的發展動力。相反,東莞則可能陷入發展陣痛,前十年的經濟增長速度,可能很難再在東莞身上展現。未來幾年,東莞出現經濟負增長,也是大概率事件。
所以,東莞的決策者們,應當警醒了,東莞目前的產業結構,已經撐不動、背不動、扛不動東莞這個萬億城市,而必須加快轉型步伐。需要注意的是,東莞不要趕時髦,而要結合自身實際,在創新方面多下功夫。制造業仍然應當成為東莞的主流、主業,所不同的是,重心應當放在創新上,要有自己的技術、產品、品牌,尤其是人才,在此基礎上,積極借助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提升產業檔次或層次,提升產業高度和深度。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