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小微公園 從好看到好用_環球速看料
小微公園里鋪設彩色塑膠跑道,好看又好用。圖片由銀川市綠化養護站提供
【資料圖】
小微公園就在家門口。記者 郎凱 攝
2014年起,銀川市政府就將小微公園建設列為“為民辦實事”的重要民生項目之一,通過拆建還綠、拆墻透綠、見縫插綠等方式,使得拆遷地、邊角地、棄置地全部實現綠化,以每年6至10個的數量新建小微公園,讓市民出門便能親近大自然,極大提升了獲得感和幸福感。
那么,小微公園從誕生到現在,經歷了哪些變遷,又給居民帶來了怎樣的變化,時至2023年,新建的小微公園又有哪些特色?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從好看到好用 小微公園更具功能性
2023年,我市第一批11個園林綠化項目中,就有7個小微公園項目,包括大團結廣場南側小微公園、銀川九中東側小微公園、麗子園街長城東路小微公園、閱海萬家E區西側小微公園、國商南街小微公園、麗銀街小微公園和市中醫醫院小微公園,這些小微公園無論是功能性、公益性還是觀賞性方面都各具特色,為銀川市民帶來別樣的體驗。
其中,大團結廣場南側小微公園以“友好公園”為設計主題,塑造了歡樂劇場、郊游客廳和運動街角三大生活場景,同時滿足了老人和孩子的娛樂需求和藝術愛好者的互動需求,使得小微公園的功能性惠及全年齡段的市民,并打造包括體能訓練類、益智類、情感類在內的1.6公里活力軸。
而在銀川九中東側小微公園,寧夏枸杞成了設計的主旋律,整個小微公園的設計都是以寧夏枸杞的歷史文化沿革作為脈絡,園中的各種元素都展現了寧夏枸杞的歷史傳承與文明發展軌跡,彰顯其獨有的產業文化屬性,使市民在游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枸杞文化的熏陶,讓枸杞文化融入生活,寓學于游、寓教于樂。
閱海萬家E區西側小微公園則被打造為“城市水岸會客廳”,重點以“濕地·飛鳥”為主題,通過對濕地的保護和利用,吸引越來越多的鳥類,打造出以“濕地·飛鳥”為主題,人、水、自然共生的和諧景觀,并營造出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活動場地、宜人的慢生活體驗空間,豐富市民的體驗感。
運用海綿城市理念 小微公園更加低碳環保
除了在功能上有很多的創新外,小微公園的設計理念也有了很多創新,其中對于“海綿城市”理念的運用,就是今年小微公園建設的重點之一。在許多公園都得到了應用,這些理念的運用,使得公園建設和環保低碳結合起來,是探索節約型公園綠地建設模式的一次新的嘗試。
據了解,所謂海綿城市建設,就是構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技術途徑實現城市良性水文循環,提高對徑流雨水的滲透、調蓄、凈化、利用和排放能力,包括下沉式綠地、透水鋪裝、綠色屋頂、植草溝、雨水花園、生態樹池、雨水濕地、雨水蓄水回用模塊、生態駁岸。
2023年,我市第一批園林綠化項目的小微公園和景觀林帶建設中,就全方位引入了海綿理念,將海綿城市“滲、滯、蓄、凈、用、排”的理念和原理與城市綠地有機結合起來,例如閱海萬家E區西側小微公園里的生態駁岸、植草溝、雨水花園等都正在建設中。“其中生態駁岸可以起到穩固水土,防止泥沙倒灌的作用,植草溝和雨水花園則能使湖水形成循環。”銀川市綠化養護管理站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為了確保海綿城市理念的運用,該站還在施工過程中,嚴格要求施工單位對地形及排水坡向進行梳理,確保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植草溝、生態堤岸等海綿設施實施到位、確保海綿綠地植物種植恰當適宜,確保海綿材料,如透水鋪裝、有機地表覆蓋物、植物護根覆蓋物安裝正確。
更新評價體系 讓公園服務人民
不僅如此,新的公園評價體系也將為小微公園建設帶來新的變化。近年來,為了更好地對接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的新標準和新要求,銀川市組織編制了《銀川市公園體系規劃》,對綠地系統規劃進行了細化,更加專注公園的功能植入與實際建設,為老百姓提供實實在在的綠色服務。
在公園分類方面,過去,公園被分為綜合公園、社區公園、游園和專類公園四大類,缺少對城市特色的凸顯,而在新的評價體系中,公園被分為“七大類、十八小類”,包括郊野公園、綜合公園、專類公園、社區公園、游園、帶狀公園和其他公園,并單獨識別了各類濕地公園和增加了帶狀公園,以凸顯銀川市濕地、林帶特色,同時細化了專類和社區公園,增加了口袋公園,使整個公園分類體系更加有識別度和精細化,更體現城市公園建設的趨勢。
同時,在綠地系統規劃中,也更加注重300米、500米服務半徑的機械化覆蓋,尤其對綜合公園、社區公園、游園的單項服務半徑覆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方便居民就近游園。不僅如此,新的公園評價體系還針對現代居民生活習慣,制定十六條建設措施,重點完善公園景觀生態、文化彰顯、生活服務、建管運營四個方面的功能,使得小微公園從過去用來“看”轉變成用來“用”。
“作為一種全新的規劃類型,公園評價體系的核心目的就是通過現狀評估的問題導向,補齊短板,提升品質,解決老百姓的實際問題,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把從對‘地’的關注轉移到對‘人’的關注上,使公園更好地服務人民。”銀川市園林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
記者 吳璇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