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大運河看中國丨曾是清代全國四大集市之一,運河老街的熱鬧又回來了
(資料圖片)
家住運河邊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常州牌樓巷居民的答案是:幸福感滿滿。8月15日,“以河為媒——沿著大運河看中國”網上主題宣傳江蘇段采訪活動開啟第三天的行程,來自中央、省屬、地方的20多家媒體來到“中吳要輔”常州,探尋這里的千年歷史文脈和百年工業文明。
當天下午,采訪團來到戚墅堰街道牌樓巷,感受運河邊的美好生活。在老街入口處,一幅雕刻在墻上的《運河戚墅堰全景圖》徐徐展開,畫面中商鋪林立,舟楫如云,一派繁忙景象。據戚墅堰街道辦公室工作人員孫江介紹,戚墅堰一直是交通樞紐,因為運河,這里上通揚州,下連蘇杭。航運的興起,帶來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到了清乾隆年間,這里成為萬商云集、百業俱興的全國四大集市之一,最繁盛的時候有426家店鋪,小攤小販數不勝數。
20世紀90年代,隨著常州城市發展、運河擴寬和老橋拆除重建等原因,沿河老街大部分被拆除,戚墅堰老街也逐漸沒落。為了再現昔日勝景,戚墅堰街道牌樓巷在去年進行了改造,保留了老街舊巷、古建故宅等傳統風貌,新建了大運河景觀步道、便民停車場,并且引進了張隆興麻糕、米酒坊、書畫鋪等一批特色商鋪,通過地方美味、非遺文化喚醒人民群眾對老城古巷文化的熱愛,積極打造牌樓巷網紅街區。
在當天的采訪中,采訪團成員們看到熱鬧的小路蜿蜒曲折,古樸的小店錯落有致,站在街尾的大運河景觀步道上,可以看到貨船往來,運河的繁忙景象盡收眼底。“改造以后有點找回原來的感覺了,很多小時候的回憶又找回來了。”常州經開區戚墅堰街道戚大街社區居民史蓉娣在這里生活了60多年了,也見證了這條老街的變化,“最近,好多搬走的居民又回來住了,說這里比高樓大廈更接地氣。住在這里,我們覺得幸福感滿滿。”
現代快報 + 記者 張然 裴詩語 李藝蘅 李夢雅/文 施向輝 劉暢 / 攝
(校對 張靜超)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