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資金給資源創投機構全方位賦能民營企業發展
來源:證券時報
證券時報記者 李明珠 卓泳
【資料圖】
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印發的《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提出:“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推動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力量。”發展壯大民營經濟被擺在了頭等重要位置。
創投行業天然承擔著投資中小企業、孵化創新、驅動成長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使命。在助力實體經濟發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中貢獻了重要力量。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一季度,私募股權基金(含創業投資基金)累計投資于境內未上市未掛牌企業股權、新三板企業股權和再融資項目數量近20萬個,為實體經濟形成長期股權資本超過11.6萬億元。
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創投機構一直在行動。
全方位賦能民企發展
晉江作為我國民營經濟活躍發展的典型區域,企業家擁有“敢想敢拼”的精神,近日證券時報記者走進晉江,在參觀成立于2018年的晉江三伍微電子有限公司時了解到,這家致力于研發高性能、低功耗的WiFi射頻前端芯片的公司,在獲得新一輪融資之前,僅靠著天使輪融到的資金苦苦撐了三年。
“當時不敢招人,也不敢多備貨,更不敢量產研發好的產品。”公司董事長鐘林向記者表示。直到新一輪6000萬元融資進來,這個尷尬的局面才被打破。新投資人的進駐,不僅緩解了資金的燃眉之急,還破解了困擾公司發展多時的股權架構問題。據介紹,彼時投資人建議創始團隊回購部分老股,增加團隊的持股比例,這樣更加便利公司后續融資。鐘林表示,公司采納了該建議,并從此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2022年,三伍微推出更多產品,還在上海建立了研發中心。此外,三伍微還準備了員工持股平臺,超20%的股份用于引入人才。“對創業企業來說,一級市場股權融資是最合適最好的渠道,不僅能獲得資金支持,還可能獲得相關資源、公司發展方面的意見和建議,這些對一家初創企業也很重要。”鐘林表示。
類似為被投企業“找資金、找市場、尋人才、謀戰略、配資源”的工作是創投機構日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毅達資本董事長應文祿告訴證券時報記者,對于發展處于早期的項目,缺資金、缺人才、缺市場是企業面臨最多的難題,除了給予長期耐心的資本支持,還會在管理團隊建設、市場人才引進、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客戶開拓、企業后輪融資方面給予相應的建議和幫助。
據證券時報記者了解,截至目前,毅達資本管理團隊累計投資了超過1100家企業,其中95%以上為民營中小科技企業,已助推其中超過230家企業成功登陸境內外資本市場。2023年上半年,毅達資本投資超過50筆,100%為民營科技創新企業。
創新資本持續發力
深知未來是全彩夜視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提供商,其發展離不開投資機構的長期資金支持和全方位幫助。公司CEO張齊寧介紹,從最早的創業想法——將AI ISP(人工智能賦能的深度神經網絡成像引擎)技術真正產業化,實現極暗環境下的全彩夜視,到如今擁有成熟的無人機載荷夜視相機和夜視望遠鏡產品線,是風險投資基金和深知未來一起把“讓世界沒有黑暗的角落”從創意變成現實。
張齊寧告訴記者,梅花創投、達晨財智等投資機構陪伴深知未來從天使階段到成長期,在過去5年里,跨越了資金、組織、商業化落地的多重障礙,同時進行戰略賦能,公司的發展方向也越發明晰——打造全球領先基于神經網絡引擎的新一代影像產品。
深知未來背后長期陪伴企業發展的達晨財智,是本土人民幣頭部機構的典型代表,在過去23年累計投資730多家企業,其中超700家為民營企業,投資總額超過300億元,累計助推141家企業成功上市,其中民營企業超過130家,投資企業中有132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
達晨財智董事長劉晝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創投機構作為創新創業企業的挖掘者與陪伴者,一直與中國民營企業的發展同行,在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中主要發揮了三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創投機構主要投資民營中小企業,70%-80%的資金主要投資企業的初創期和成長期,為民營中小企業帶來大量長期創新資本,有效緩解了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其次,創投機構主要投資科技創新企業,立足國家所需、產業所趨、產業鏈供應鏈所困,國家需要什么,創投機構就堅定地往什么方向發力,能在更早時間、更長周期投資民營經濟和中小科技企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補短板”、突破“卡脖子”技術,助力產業轉型升級和科技自立自強的中堅力量。
第三,創投機構通過專業化、全方位增值服務,幫助投資民營中小企業規范化運作、做大做強,并對接資本市場,民營上市公司已成為我國A股市場的主力軍。尤其是注冊制改革以來,近九成的科創板上市公司、六成的創業板上市公司和九成以上的北交所上市公司在上市前獲得過股權創投機構的支持。
應文祿則把創投機構在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的作用,總結為十六個字:價值發現、風險共擔、產業賦能、助力升級。
他對此進行了闡述,第一,從價值發現角度來看,風險投資是帶有產業基因、技術智慧的資本,能夠敏銳地發現新技術的潛在價值,準確把握市場機會,把技術信號轉化為經濟信號,并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到更有發展前景的民營經濟領域中去,引導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
第二,從風險共擔來說,創業投資主要特點是直接投資、參股不控股、無需抵押擔保,投資決策基于企業動態價值而非過往財務指標等靜態價值,能夠為廣大中小民營科技企業提供持續性資本支持,與企業共擔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各種風險,陪伴企業全生命周期發展。
第三,從產業賦能來講,作為未來公眾公司的孵化者,創投機構天然關注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創投機構一方面能夠引導社會資金精準地輸送給高成長行業中的高成長企業。同時,還能夠以市場化、專業化、規范化的投后管理將人才資源、管理資源、產業資源嫁接給企業,幫助廣大民營企業完善人才梯隊、增加科研投入、改進組織結構、融入先進產業鏈,驅動企業成長,構筑核心競爭力。
第四,從助力升級而言,創業投資是實現技術、資本、人才等創新要素與創業企業有效結合的投融資方式,通過高度分散的市場化投資直達民營實體經濟,在推動創新型民營企業發展,引導社會資本脫虛向實,助力產業優化升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業內呼吁
釋放更多有效措施
證券時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對于廣大中小創新型企業而言,近些年融資難、融資貴的困境雖有所緩解,但依然是困擾民營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難題。間接融資方面,針對中小微民營企業的各種隱性門檻、制度性障礙依然存在;直接融資方面,能夠進入創投行業、支持中小民營企業發展的中長期資本依然不足。預期穩、信心足,企業才會敢于擴大投資、勇于開拓市場。
“我們要建立一個新的體系,讓創造性的想法、前瞻性的技術得到獎勵,形成良性循環。”基石資本董事長張維表示,市場會自發地對創業成功者再投資,當市場有了法治及產權保護,更容易建立較好的營商環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激發企業家精神。
張維表示,在創業前,建議創業企業多了解并持續關注區域的扶持政策、行業的生態及產業鏈情況,充分借助區域內的營商環境、政策扶持、產業布局、金融支持等優勢,找準自身在生態產業鏈中的位置,借助集群效應更加快速謀求自身以及區域的共同發展。
劉晝指出,活躍的創投市場對中國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都極其重要,期待國家出臺更多的政策,推動社保基金、保險資金等長線資金進入創投行業,通過創投撬動更多社會資源,進一步支持中國民營企業的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還有機構建議,在促進民營科技企業快速成長方面,可以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通過出資母基金的方式支持科創企業,當前政策效應展現仍需時間,市場主體信心有待提振,民營經濟全面復蘇動力有待加強,此外不同形式的市場準入不合理限制和隱性壁壘依然存在,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仍有持續優化的空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