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強暑期檔,究竟強在哪兒?
《消失的她》超35億元,《孤注一擲》《封神第一部》《八角籠中》票房均破20億元,《長安三萬里》17.5億元……憑借爆款國產片的接力涌現,今年夏天的電影市場被徹底激活。
據燈塔專業版數據,8月17日晚,2023年暑期檔票房超過2019年同期的177.78億元,提前14天鎖定“史上最強”。強勁的市場表現也助力2023年度總票房于8月18日上午越過400億元大關。距離9月仍有10多天,隨著《學爸》《暗殺風暴》《燃冬》《念念相忘》《最后的真相》《奧本海默》等中外影片陸續上映,暑期檔的尾聲依然后勁不小。
(相關資料圖)
最強暑期檔究竟“強”在哪兒?業界、學界的答案趨向一致:更豐富的選擇、更濃稠的情感聯結、更占視覺主流的傳統文化——身處媒介劇變的時代,尤其是經歷過去三年人們電影消費習慣重塑的背景下,或許,今年暑期檔的三重關鍵突破,亦藏著中國電影未來可期的密碼。
強供給:多樣化選擇讓“周末檔”成為可能
復盤暑期檔,燈塔分析師陳晉注意到一個關鍵突破:“不同于2018年、2019年暑期偏向一片獨大,今年暑期檔更為百花齊放和勢均力敵。”四部超20億元、一部超17億元,加之《熱烈》等三部影片超5億元,《我愛你!》《茶啊二中》等超10部電影收入過億元,從頭部、腰部到基座,市場模型趨于理想。
中國電影市場有個著名的檔期之問:除了春節、國慶等有著假期加成的黃金周,檔期日歷上還有能催生高票房的“好日子”嗎?片方為什么偏要擠破頭哄搶黃金周那有限的14天?學界更是多次呼喚,中國電影市場的長期穩定向好,需要形成每周末都有影片可看、好看的“周末檔”。
很長一段時間,這問題無解。幾乎所有頭部大片都鎖定黃金強檔,導致不少電影院開門一年“盈利兩周”,兩周利潤養活一年。極端的旱澇保收一方面令電影院陷入成本恐慌,一定程度推高了春節檔的高票價;另一方面使得電影在春節、國慶等假期之外漸漸淡出人們的文化消費生活。今年4月下旬,連續多日的單日票房在3000多萬低位運行,最低時降到2550萬元左右,平均到全國8萬多塊大銀幕,每塊單日產出僅300元上下。以至于在今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最集中的話題便是“怎樣把觀眾召回電影院”。
事情從6月的上影節開始有了起色。節展為一批好電影放大聲量,提前為暑期檔預約了關注度。其中,《我愛你!》從上海出發,這部老年題材獲得4.28億元票房,為暑期檔首開局面。端午節,《消失的她》上映即爆,以往7月中下旬才出現的峰值提前到來;隨后,《八角籠中》《長安三萬里》《封神第一部》《熱烈》《孤注一擲》接連上映,輪番領跑,接二連三的爆款支撐了大盤票房持續高位,連續5個周日票房逆跌周六,用“盛況空前”亦不為過。
北京大學教授陳旭光說,平衡的市場背后究其根本是內容供給的充分。這個暑期,有超過100部中外影片定檔,老年題材與青春勵志兼有,懸疑類型助推社會話題,神話幻想和動畫歷史片齊飛——幾乎周周都有新選擇,每個年齡段都有適齡故事。“多樣化的選擇可以滿足多樣化需求,而每逢周末就走進電影院的觀眾讓多部影片的能量持續釋放。”此情此景讓人相信,中國電影市場的“周末檔”值得期待。
強交互:現實關切與“社交電影”相得益彰
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鴻素來有個觀點:吸引“低頻次觀眾”入場,挖潛市場,是中國電影行業發展的一大課題。特別是在過去三年,當人們越發習慣線上觀影,與觀眾漸行漸遠的電影院亟需人氣的回歸。而今年夏天,不僅年觀影量在5次及以上的資深影迷占比提升,還有高達52.7%的觀眾是今年第一次走進影院。
春節檔都沒觸動的觀眾,憑什么為暑期檔買單?現實關切、情感連接恐怕是最重要答案。帶孩子去看《長安三萬里》感受唐詩氛圍,帶老人去看《孤注一擲》嚴防詐騙,全家人一起看《熱烈》擁抱熱愛、看《學爸》思考“雞娃”的得失……不少觀眾表示,今年暑期檔的電影評分似乎沒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它們所產生的話題效應、“那些故事都與我相關”的情感聯結。
以目前35億元、暫列暑期首位的《消失的她》為例,懸疑類型、精準營銷外加影片對人際關系這一社交熱點的犀利探討,讓這部敘事有缺憾的作品最終成為爆款。同樣以社會話題、大眾關切開道,《孤注一擲》主打“多一人觀影,少一人受騙”,走在社會話題與社交話題的交匯線上,影片從點映起就贏得巨大聲量。抖音平臺,僅“電影孤注一擲”的主話題播放量已然超過160億次,影片的購票畫像顯示,35歲以上家庭觀眾的占比隨上映日期推移而逐漸提升,全民關注的反詐話題讓影片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八角籠中》關注的雖是相對窘迫的生活經驗,但故事里靠奮斗改變命運的內核與當今觀眾同氣連枝。而本周上映的《學爸》繼續主攻社會熱點,以“幼升小”的教育議題作為切口,探討如何面對孩子及自我的成長,喜劇的外殼下包裹著親情內核。此外,今年女性觀眾占比突出,《消失的她》《芭比》《我經過風暴》《野蠻人入侵》等多部關注女性、視角類型各異的影片或引發話題,或引人深思。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認為,這些年的電影發展有個顯著趨勢,越發注重情感價值。“,許多人從中收獲突破困境的精神力量,并樂于隨手轉發正向的情緒價值。《熱烈》《消失的她》《孤注一擲》《學爸》無不如此,這是電影在社會情緒層面非常微妙的互動關系決定的,也是好萊塢影片很難取代的。”
強推傳統文化:誠意、匠心與自來水的成功會師
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與神話史詩電影《封神第一部》都取材傳統文化。如果說以中國風抒寫中華文化基因,以東方美學演繹中國故事是兩部影片創作的核心競爭力;那么中國觀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偏愛,特別是年輕人主動化身“自來水”“精神股東”為影片護航,則是兩部作品走出長線放映的重要驅動力。
作為一部以唐代歷史為背景的電影,《長安三萬里》以動畫之唯美鋪陳大唐盛景——繁花似錦的長安、秀逸柔美的揚州、燈火盈門的黃鶴樓、水天一色的三峽奇景以及潼關、松州、薊北的壯美風光,無不令觀眾擊節贊嘆。更讓人沉醉其中的,是“唐詩”這一形而上的概念,在動畫里成為了具體的角色,48首唐詩參與著敘事。觀眾沉浸在唐詩的魅力中,影院里孩子們大聲吟誦唐詩的畫面,形成了繼春節檔《滿江紅》后又一次獨具特色的文化景觀。
《封神第一部》則是東方神話體系與工業電影美學進行的一次嘗試性碰撞與融合。影片有內容上的創新,比如以更契合當代的價值取向來改編角色的情感動機;影片也有電影工業上的突破,比如多達1700余特效鏡頭以及墨麒麟、九尾狐、龍須虎、饕餮等數字生物的華麗登場等。但真正為影片打開局面、扭轉口碑的,是《封神三部曲》主創們傾注了滿滿誠意與匠心的9年創作過程。一批青年演員經長期封閉式、系統化訓練后,完成身心的雙重鍛造,他們的幕后事被影片花絮記錄,被成片發揚,也與片中角色的自我成長——從懵懂無知、一腔熱血到激濁揚清、匡扶正義的軌跡,形成互文,激蕩出層層漣漪。
正如饒曙光所說,今年夏天的“爆款”里看得到中國風與電影工業相結合的“術”,更有忠于中華文化基因的“道”——“永遠為理想主義熱淚盈眶”“永遠心存善良,相信正義必勝”——這樣的中國電影,生機勃勃。
作者:王彥
(來源:文匯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