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白沙分片區、分功能做好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文章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分片區、分功能做好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文章
白沙:護好生態 鼓了口袋
“真不敢想,山林里的古茶樹,也能變成‘搖錢樹’!”8月17日,在位于鸚哥嶺腹地的白沙黎族自治縣南開鄉革新村里,村居旁一壟壟海南大葉茶種苗又冒出一枚枚新芽尖。村民符永進說,培育種苗的茶籽都來自村后那片蔥郁的山林,林深處樹齡達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野生古茶樹——是白沙發力推動萬畝茶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因寶庫”。
守護綠水青山,白沙全縣57.9%的土地已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境內森林覆蓋率穩定在81%以上。面對林多地少的情況,白沙積極分片區、分功能做好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文章,既守住綠水青山,又打造金山銀山。
“靠山吃山”新門路
“符海清、符麗云、符少荃都種了2萬株,存活率都超90%……”作為當地大葉茶種苗產業的致富帶頭人,符永進這幾天忙著挨家挨戶地清點種苗數量,“訂單數量沒問題,技術指標也能滿足,待過段時間海南白沙農場集團有限公司進村‘照單’收購,參與培育種苗的50多戶農戶可入賬超100萬元。”
在白沙境內鸚哥嶺、霸王嶺片區海拔約六七百米的雨林環帶,生長著大約15萬株野生大葉種茶樹,其芽葉茶多酚、咖啡因及茶氨酸含量豐富,屬于特異種質資源。
既要護好生態,也要富農“口袋”。去年起,白沙選中野生茶樹數量最多的南開鄉作為首批大葉茶種苗培育基地,由當地龍頭茶企牽頭,組織村民選取野生大葉茶自然掉落的茶籽進行規模化育苗,既保護了野生種源資源,也讓農戶共享產業發展紅利。
如今,白沙全縣茶樹種植面積已從2014年的4000多畝發展到1.1萬畝,帶動就業人數達5000人,促進人均增收約3500元,茶產業“點綠成金”成效喜人。
“靠山吃山”,除了品出一縷茶香,也干出了一份“甜蜜”產業。“通過仿野生生境,利用山林里的枯木洞隙、巖壁山洞等造巢,吸引蜜蜂進來釀蜜。”依托當地植被茂密且盛產各類花粉類植物的優勢,符永進近年來帶動50余戶發展養蜂釀蜜產業,年產蜂蜜約2萬斤。去年還按照“政府+企業+合作社”模式投建蜂蜜加工作坊,優化加工鏈、完善產業鏈,打響南開鄉“雨林天香”蜂蜜品牌,有效助農增收。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