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作家的《泰興號》長篇小說亮相上海書展現場
2023上海書展正進行得火熱,一部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來自于居住在虹口的上海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于強之手的長篇小說《泰興號》在書展期間亮相上海人民出版社展廳。
(相關資料圖)
這部長篇小說《泰興號》以清代道光年間沉沒于印度尼西亞附近海域的一艘中國商船“泰興號”為背景,形象地描繪了中國古代航海和海上貿易的歷史畫卷,也在文字間展現出了“海上絲綢之路”歷程中,中華民族頑強不息、不畏懼艱難險阻的民族精神。
今年5月,該書首發式在位于虹口區四川北路上的1925書局舉辦。現場,作者于強向大家講述起他的創作歷程:“我得知這艘古沉船的故事后,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創作海上絲綢之路作品獲得創作靈感,曾赴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蘇門答臘島等地考察鄭和下西洋的蹤跡,參觀德化陶瓷博物館、古瓷窯遺址。”于強還采訪了閩南地區,了解“泰興”號出事海域島嶼的風土人情,收集了德化大量史料和民間傳說,為撰寫《泰興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北外灘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里,小虹見到了《泰興號》的作者于強老師,作為生活在北外灘區域的虹口人,于老師對虹口有著很深的感情,也在虹口這片土壤里,創作了自己另一本長篇小說《愛在上海諾亞方舟》:“我家就在虹口的北外灘區域,我總能在家附近看到猶太人在周邊街區徘徊流連,出于好奇心,我開始了解二戰時猶太難民在上海避難的故事,并為在艱難歲月中,中國人還向同樣飽受煎熬的猶太人民伸出援手的大愛精神而深深觸動!”
曾從事過外事工作,又一直對寫作頗感興趣的于強,開始了自己對這個題材的創作。拜訪虹口區外事辦、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等單位查閱資料,找到如今仍居住在上海的前猶太難民后裔,并從重返上海的前猶太難民口述實錄中尋覓靈感,查詢波蘭、德國、奧地利等國籍的猶太人常用名并與書中人物對應,在史料中考證當時猶太人跨國婚姻成功案例……最終,于強完成了這部30萬字,講述猶太難民在上海避難故事,體現大愛同舟精神的長篇小說《愛在上海諾亞方舟》,該書被評為上海市重大文藝創作資助項目。
《愛在上海諾亞方舟》并不是于強第一本涉足歷史題材的小說。由于年輕時,他在安徽馬鞍山從事外事工作,因此有機會接觸到一個“特殊人物”——日本戰爭遺孤。
于強回憶道,在1984年,他第一次見到了日本戰爭遺孤古蓮云。古蓮云告訴他,在二戰結束后翌年,她被父母遺棄在遼寧大連,在中國養父母精心養育下長大成人,并和一位中國退伍軍人成婚。后來,在時代波折中,古蓮云向丈夫說出了自己是日本人的真相。她的丈夫知道妻子是日本人后,起初非常生氣,但后來還是接納了她,二人同甘共苦度過艱難歲月。
于強為這個故事深受感動,并撰寫了第一本小說《風媒花》,隨后他還接連創作了另外4本著眼于體現中日民間交往的小說。他的第5部中日題材小說——《海嘯生死情》,描寫了東日本3.11大地震引起的大海嘯,日本社長舍身舍家相救中國女研修生,在日本的中國青年,冒險搶救日本女同事,在大災大難中產生了大愛,結下了生死情。
“這個小說的起源,是那時日本大海嘯時,我正好也在日本經歷了那場大地震心有余悸,隨后看到了一則報道,就是女川町佐藤水產株式會社專務佐藤充,在看到大海嘯呼嘯洶涌卷來時,先去通知了自己公司的20名中國女研修生,帶領她們去高處避難。在確認她們安全之后,他再沖回宿舍試圖尋找自己的妻子、女兒,結果宿舍樓被海嘯吞噬,他再也沒有回來。”這則報道讓于強深深觸動,并提筆寫出了這本在中日兩國出版后引起很大反響的《海嘯生死情》,小說中中日兩國人民超越國界的大愛,感動了一大批讀者。
于強說,他之所以一直對歷史現實題材情有獨鐘,是因為在大時代背景下的小人物總會有著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舉動:“世界上那些有良知的人還是會堅信著愛、善良、助人”。
于強畢業于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共出版8部長篇小說,其中4部中日同時出版,擅長以國際視野撰寫文學作品。曾撰寫過反映“二戰”期間猶太人在上海避難、大愛同舟的長篇小說《愛在上海諾亞方舟》,反映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長篇小說《絲路碧海情》及《泰興號》等。
記者:錢晶
圖片:錢晶、于強、謝智君
編輯:錢晶
關鍵詞:
相關文章
精彩推送
港股異動 | 上海復旦(01385)跌超5%領跌半導體板塊 下游終端銷售持續性疲弱 行業向下趨勢仍在持續
半導體板塊繼續下挫,截至發稿,上海復旦(01385)跌4 76%,報18港元;AS
“家里錢都被騙光,還借了幾百萬外債!”上海80后女子20天被騙走400萬,房子也抵押了,一切從網上掛了一條售房信息開始...
陌生人以交友為切入口,待到關系“不一般”后,向你推薦一個投資理財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