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約6個月太空之旅 青海“飛天”草種順利返鄉
(資料圖)
8月17日,青海省首批搭載神舟十五號的5種草種,經歷約6個月太空之旅后,順利回到故鄉青海,移交給省林業和草原局,這標志著我省航天育種產業將由此進入發展新階段。
草種業是草原生態修復與草業發展的“芯片”,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多年來,我省堅持把林草種質資源保護利用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充分發揮省內外科研院所、技術推廣單位等開展草種的研究、馴化、培育工作,累計收集各類種質資源5000余份,建有草類原種圃115個,草類原種50余種,制定30種牧草種子的省級品種標準,選育和審定登記的生態型優良草種16個,篩選出扁穗冰草、發草等近20個新品系正在品比試驗,取得了明顯成效。
為保障我省草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全面提升優良草種選育能力。其間,我省林草建立航天育種團隊,邀請省內外相關專家、育種專業人員成立青海生態草種航天搭載與地面選育技術科研團隊,全力推進航天育種工作。積極開展地面育種站和種質資源圃建設,在全省范圍內建立保護體系、育種體系、繁育體系、儲備體系及推廣體系。通過結合搭載種子的種類,根據不同草種的生物學特性和植物學特性制定適宜的相關選育指標,摸清其生長發育規律和栽培技術,通過3代至5代選育,篩選出穩定優良株系作為新品種。
與此同時,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促進科研育種單位和企業加大與草種生產企業合作,建立科研、生產經營單位之間的聯合草種繁育機制,推動育種成果轉化,培育出一批具有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新品種,探索出一條立足青藏高原草種產業發展實際的新路子。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