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指“要理性謹慎對待城市發展和都市更新”
“對于我們賴以生存的城市空間,應當秉持可持續發展的建筑生態觀,認真思考城市更新和建筑功能的發展趨勢,謹慎對待城市歷史街區和既有建筑的保護,以更為理性和謹慎的態度對待城市發展和都市更新,確保城市可持續、健康地發展。”近日,上海市政府原參事、上海現代建筑設計(集團)有限公司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汪孝安在上海市政府參事室與上海圖書館聯合舉辦的“智庫的聲音——國計民生參事談”講座上如是說。
(資料圖片)
建筑文化和建筑技術隨著人類文明的進展逐步演進,城市和建筑是深深鐫刻于人類歷史進程中的“活的教科書”。
“我們去任何地方,實際上都是通過建筑和城市的場景,了解當地的文化和人文特色,所以建筑文化是與每個人最為貼近的文化之一。”汪孝安談及,許多與人們成長有關的記憶幾乎都與建筑有關,家庭、街區、學校、單位、公共場所等,所有這一切的生活場景、個人經歷構成了人們對于建筑和城鄉的總體印象,成為每個人不同的故鄉情結,即所謂的“鄉愁”。
近年來,有關節能、生態、可持續發展問題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
在汪孝安看來,對傳統建筑的保護、開發和再利用,延長傳統建筑的使用壽命,其本身就是綠色建筑的理念。中國傳統建筑實踐中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至今仍有值得借鑒之處。
例如,中國講究背山面水、背陰向陽的建筑選址及布局原則;三合院、四合院具有“藏風聚氣”的理念;炎熱地區的內天井具有通風、收集雨水的作用;南方炎熱、潮濕多雨地區的干欄式建筑有利于通風防潮;西北地區窯洞式生土建筑與自然有機共生;東北地區土坯墻體、苫草屋面具有保溫作用……汪孝安認為,有些做法看上去簡單,但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則。
如今,各種建筑設計領域幾乎都不可避免地遇到了都市更新、生態環保和建筑空間可持續利用的挑戰。
“過去幾十年建筑功能都是固定的,但現在有的建筑功能發生了很大變化,如工業建筑變成了創業園區,有些百貨公司不復存在。”汪孝安表示,新的都市規劃策略需要應對快速變化的都市現狀,合理的城市尺度、建筑密度和容積率有利于業態集聚、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對建筑而言,更為靈活的使用空間,更為彈性的結構使用荷載,更為靈活的設備布線系統、綠色節能系統等,這些成為主管部門、規劃師、建筑師等需要綜合考慮的問題。”汪孝安說。
“當今,世界建筑思潮更為激進,風起云涌,流派紛呈。”在汪孝安看來,萬變不離其宗,奇特的形態依舊不可能脫離現代技術、現代材料、現代工藝的支撐。“我們需要冷靜下來分析我們的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區發展到今天的狀態,其背后的動因是什么?短時間高密度開發所造成的都市發展問題值得反思。”
在社會多元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城市正面臨區域格局的大調整,建筑也正面臨越來越復雜的功能需求和越來越頻繁改變使用功能所帶來的挑戰。“我們應當對都市更新與可持續發展、建筑全壽命周期有效使用等命題不斷探索新的應對策略。”汪孝安說。
美國康奈爾大學Colin Rowe教授提出“拼貼城市”的概念,認為城市是各個歷史階段的建筑不斷沉淀和積累的結果,就像動植物化石那樣。
縱觀上海便是如此,很多古典到現代的建筑都是各個歷史風貌的呈現。“舊城更新不應脫離城市的脈絡和肌理,如上海南京路、淮海路地區的改造更新都有值得總結或反思的經驗。建設新城應先有產業,再有新城,而不是反過來。”汪孝安說。
上海的城市建設與城市更新從“拆、改、留”變為“留、改、拆”,還規定了64條永不拓寬的街道,提出一些風貌保護區塊,這有利于城市文脈的延續。
“不僅僅是風貌保護區域,其他地區也可以通過漸進式的城市更新方式得以保存。”汪孝安認為,要停止大規模成片舊城改造運動,使城市更新進入小規模常態化狀態;加大城市歷史文化風貌的保護力度,特別是石庫門建筑、工業文化遺產保護和成片歷史文化風貌街區保護;引入城市“微更新”理念,改善城市微環境;加強城市精細化、網格化管理,提升城市公共空間品質的規劃建設管理;通過生態修復,保護自然水土,維護生態環境,提高城市抗風險能力等。(完)
注: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注明出處!
編輯:王丹沁
關鍵詞:
相關文章
精彩推送
四川18家企業亮相2023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
●四川大力培育核心企業,不斷提高新能源汽車關鍵部件綜合配套能力,并
2023年上半年天津市貿易統計分析:天津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8.1%,進出口總額為4021.1億元
2023年62023年1-6月,天津市進出口總額(海關口徑)為4021 1億元,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