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思想實驗“薛定諤的貓”,基本的因果律也不存在了!
什么是“薛定諤的貓”?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薛定諤的貓只是一個思想實驗,現實中不可能做這樣的實驗。
實驗本身很簡單,一個密封的箱子,里面有一只貓,放射性元素,毒氣瓶,開關和鐵錘。放射性元素一旦衰變,就會觸發開關打開,鐵錘落下砸碎毒氣瓶,毒氣瓶釋放毒氣,貓就會被毒死。否則貓就不會被毒死。
根據量子力學的疊加態原理,放射性元素同時處于衰變與未衰變的兩種疊加態,于是最終那只貓就出、處于“生和死”的疊加態
【資料圖】
注意,“生和死”的疊加態并非“生或者死”,而是“既死又活”。顯然,這是不可能的,現實中不可能存在一只“既死又活”的貓。薛定諤就是想利用“既死又活”的貓來質疑并諷刺量子力學的詭異性。
現實中確實不可能存在“既死又活”的貓,但量子力學中的那些詭異現象的確存在,不確定性作為量子力學的核心,早已被證明在量子世界確實存在。
按照不確定性原理,微觀粒子在被觀測之前,狀態是不確定的,只能用概率波,也就是波函數去描述。
而一旦我們實施了觀測,微觀粒子的波函數就會發生坍縮,從理論上無窮多個波函數中坍縮為隨機的某一個波函數。這種詭異行為與我們的現實世界格格不入,在量子世界,我們只能看到一個模糊的世界,一個不確定的世界,甚至是違反邏輯和因果律的世界。
哥本哈根詮釋認為,任何測量行為都會導致波函數坍縮,從原先的完全不確定性,坍縮為唯一確定的量子態。
通俗來講,這種波函數狀態,暗示著微觀粒子其實是無處不在的,可以在宇宙的任何一個角落,因為波理論上就是無處不在的。當我們進行觀測時,微觀粒子就會隨機呈現某一確定狀態,實際上就是我們正好觀察到的微觀粒子的狀態。
這就好像“上帝擲骰子”一樣,完全是隨機的,是不確定的。而愛因斯坦和薛定諤等人對于這種不確定性非常反感,愛因斯坦更是提出“上帝不會擲骰子”,認為量子世界中的不確定性很可能只是表象,背后一定隱藏著更深的底層邏輯,或者說是“隱變量”,一旦人們找到這種“隱變量”,就會發現量子力學的本質。
而按照哥本哈根學派的詮釋,量子世界的本質就是不確定性或者說概率,這就意味著統治我們宏觀世界的因果關系,到了量子世界也不復存在了,因為那里的一切都是不確定的,我們無法同時任何規律去確定微觀粒子的狀態。
微觀粒子可能在任何地方,同時出現在兩個不同的地方,我們無法通過微觀粒子此刻的狀態,推算之前或者之后的狀態,因為兩者是沒有任何關系的。
要想知道微觀粒子到底是一個什么狀態,只有通過觀測。也就是說,在觀測之前,微觀世界完全是波的世界,不確定的世界。在觀測之后,我們就能看到確定的世界。
量子世界的這種不確定性有著更深的含義:它直接顛覆了我們對現實和客觀的認知,意味著這個世界沒有什么是客觀的,所謂的真實并不是真的“真實”,只能依賴于我們的觀測才導致的真實。
這樣的結論完全顛覆了我們的世界觀,在我們眼里,周圍的一切如此的真實,萬事萬物都客觀存在,根本與我們的觀測沒有任何關系。
但是,如今量子力學告訴我們,所謂的“真實”完全依賴于觀測行為,這幾乎完全摧毀了科學家們長期以來堅守的唯物主義信條。
雖然量子力學的詭異性只會出現在量子世界,但我們的宏觀世界就是由基本的微觀粒子組成的,而理論上微觀與宏觀也并沒有明確的分界線,所以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也不應該有兩套不同的大自然法則。
目前來看,相對論統治了宏觀世界,而量子力學統治了微觀世界。而統一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也成了科學家們努力的方向。
而思想實驗“薛定諤的貓”雖然是以質疑量子力學為目標的,但是連薛定諤本人恐怕也沒想到,這個思想實驗不但沒能推翻量子力學,反而對量子力學的發展和普及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很多人都是通過“薛定諤的貓”這個思想實驗了解到量子力學的。
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哥本哈根詮釋早已被主流科學界認可,最重要的是,量子力學中的很多詭異現象早已應用在商業領域,我們不得不接受量子力學中那些詭異行為,比如說量子隧穿效應,量子糾纏等等。
比如說,電子領域離不開的晶體管,其中就包含了量子力學科技。還有激光技術,蓬勃發展的量子計算機,量子通信技術等,都離不開量子力學!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