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給祖宗燒個美女合適嗎,鬼與美食,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內核
2023-08-31 00:52:08 來源:個人圖書館-昭烈名臣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鬼者,
歸也。當有一天你突然想起來,已經忘記了很久的初戀,你會不會很后悔,為什么要忘記呢,那些美好的感覺,留著當個念想也好呀,現在什么都沒了,空空如也。現代人,雖然擁有比古人更多的物質和知識,但內心卻備受各種焦慮的折磨,因為現代人一個最明顯的特征就是,不確定性。有個本末倒置的問題是這么問的,為什么牛頓和愛因斯坦都會信仰上帝,這個問題本身就很奇怪,不為什么,因為他們從小就信仰上帝,一直都是這個樣子,跟他們后來從事什么工作沒有關系。傳統社會,一個人信仰宗教,這個是不需要特別說明的,相反的,一個人不信宗教,才需要特別說明,在傳統社會里,一個人叢生到死,所有的事情,都是確定好的,你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一清二楚,內心并沒有太多的焦慮。這一點中國和西方,并沒有什么不同,西方人信仰上帝,中國人信仰祖宗,大家都生活在一個確定性的世界里,生老病死也并沒有什么可怕的。但突然間有個人出現了,他叫尼彩,說出了那句著名的,上帝死了,于是幾千年來人們寧靜的心靈被打破,不是尼彩殺死了上帝或者其他神靈,尼彩只是一個宣布者而已。中國也是一樣,傳統社會,人們的目標單一,心思安定,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家國天下,一切都被安排的妥妥的,你唯一需要擔心的,是如何達成目標,而不是尋找意義。但隨著現代化的到來,一切都開始動搖,當我們把人燒了,把祖墳刨了,我們到底還剩下點什么呢?動畫片《尋夢環游記》,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如何看待亡靈的視角,一個人什么時候算徹底的消失和死亡,那就是當所有人都不在記得他的時候。這個視角,簡直跟傳統中國關于祖先的觀點,一模一樣,中國古代最重視的是什么 ,是祭祀,祭祀的意思就是祭祀祖先,就是要記得祖宗,讓祖宗在另一個世界有吃有喝。上至國家,下到個人,所有人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保障祖先年年有祭祀,為什么要生男孩,因為在古人的觀念里,只有男人有祭祀的資格。祭祀本來是一件很莊嚴的事情,但中國文化,到了孔子那里,實際上有了一個轉向,孔子不談怪力亂神,后世又一直被儒家統治,本質上確地了中國精神的底色,以現實主義為絕對主體,神秘主義作為少量補充。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侍死如侍生,孔子這種簡單易操作的說法,給了民間祭祀,一個很大的發揮空間和與時俱進的動力。怎么樣祭祀死去的祖先呢,跟他活著的時候一樣,于是各種大魚大肉,用紙做的車馬衣服就成了祭祀祖先最為常見的東西。民間信仰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混亂,基本上沒什么道理可言,追本溯源甚至是荒唐可笑,比如說奈何橋這個設定,已經被廣泛接受。但奈何本來是個佛教詞匯,本意是地獄,音譯過來就是奈何,當時的人覺的既然有河,那就得有個橋,于是逐漸演變成了奈何橋這么一個被大部人接受的概念。中國人的地府觀,就是現實的投射,任何一種夸張的描述,本質上還是一種現實,好也罷壞也罷,都是人心的一種真實反應。因為孔子的關系,中國的幽冥文化并不發達,也并不過分執著死后的世界,大部分時候,祭祀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大部分人更看重的是現世,中國文化的底色本質上還是現世,很多人都會說,中國的葬禮一點也不嚴肅,剛入土一會,你生前的親朋好友就在討論這個席好不好吃,大快朵頤,帶著吃不完的回家,好的自己吃,差的喂狗,甚至還會為搶飯菜發生爭執。這看起來的確是很不嚴肅,是不是嚴肅,主要是跟西方那種莊嚴肅穆比起來,我們這種甚至有點丑態的感覺。但這樣其實也沒什么不好,剛入土親朋就立刻投入到吃喝上去,這沒什么不好的,這是一種對生命最基本的尊重和生活的一種態度。以文辭華麗著稱的楚辭,其實也是充滿了這種世俗的很低俗的部分,最經典的就是招魂,招魂顧名思義就是把人的魂魄給招回來,在民間后來演變成了跳大神。但招魂的內容可一點也不高級,魂魄離開身體,就就趕緊喊,魂那你趕緊回來吧,這里的肥腸飄香四溢,這里的美女34D,回來吧回來吧,美酒美食,我們一起嗨歌。你看著招魂高雅,那是因為隔得時間長,楚國本來就是以放蕩驕奢淫逸著稱,上面喊鬼魂的內容,完全沒有夸大和演繹的成分,就是靠著美酒美人把魂魄給勾引回來。中國文化從根子上,就是一個俗文化,大家熱熱鬧鬧吃吃喝喝多好,不要去想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給祖先燒點元寶挺好的,燒個美女也不是什么荒唐的事。人不能忘本,知道自己從哪里來,才是最大的錨,不至于人生徹底顛覆,回頭想想,九年義務教育,已經讓我們大部分人都不信鬼神了。有時候想想,要是真的有鬼該有多好呀,真的有輪回那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可惜的是,有些事一旦被錯過,被認定,就很難再相信,就像那個你已經完全沒感覺的初戀一樣。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