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學院到底值得不值得讀?
一
某高校新聞學院,國內無論是學校還是學院,都是一流中的一流。姑且給個代號D。今年它的本科就業情況是這樣的:
(資料圖片)
大約六成要繼續深造,三成去上班。嗯,還有一成在干嘛,諸位必然是懂的。
這當然只是大面上的數據。而且,也不用死盯著“你懂的”那一成,驚呼10%失業。畢竟一流中的一流,所謂脫下孔乙己長衫,總是要考慮投入產出比的,對吧?
投入產出比,這一點至關重要。
新聞學院到底值得不值得讀,值得二字,就是投入產出比。
但你如果非要講情懷講理想講意義,我昨兒已經寫文章表示過了:意義這個玩意兒,見鬼去吧。
二
我們先來看看這三成去上班的,是個啥情況。
16%進了黨政機關,10%進了其它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則高達35%。算個總數字,就是超過一半進了國字頭。
大背景是今天的學子很多都想混國字頭——這個想法對不對,我就放著不討論,但這個想法總屬于客觀存在。而基于這種現實,有超過一半的本科畢業生就業上達成這個想法,你要說有多失敗,那是完全談不上的。
另外要指出的是,新聞學院新聞學院,未必就是狹義的“新聞”,連媒體都未必等于新聞媒體,新聞學院不是只有一個新聞專業的。
在這批就業的本科生中,16%去了機關里的公共管理,11%去了媒體,5%去了廣告公關。也就是大約三成的人還是做了和本專業比較相關的事。
這個比率很低嗎?也談不上。文科專業不是理工醫,就業范圍很大,不干和本專業有關的,多了去。
接下來,著重談談性價比。
三
我知道前陣子關于讀新聞到底是不是好選擇的聲勢浩大的討論。
很遺憾,我幾乎沒見到痛批張雪峰這一方的人拿性價比說事的。
生活是要講性價比的,講roi的,不然不就和一條快干死的魚說我去引大海水救你一樣不著邊際么?
教授博導們不能因為自己吃香喝辣衣食無憂,就只和人高來高去有的沒的吧?
我的觀點是這樣的:名校新聞之所以今天出了問題,是因為性價比出問題了。請注意,我也就是說說名校,主要就是所謂C9或第一批985。其他學校啥情況,我確實不大清楚。
以D為例。這個學院要進去,考分高得驚人。有這分數,似乎還有更多選擇。如果以當年如此高的高考考分對比四年后的就業是這么個情況,確實性價比也就一般了。
BTW,在那六成要去讀研深造的學生中,也有六成是本校讀研。
四
新聞學院的高門檻,是有歷史淵源的。
當初,社會學作為資產階級的學科,是被砍的,傳播學也不例外。以至于中國本土培養的第一個傳播學博士,今天還正當年。但新聞學沒有。因為新聞事關宣傳,筆桿子又是重中之重,自然就非常重視新聞。
所以,歷來就是精英中的精英才有資格讀新聞。講到這句話,我又要岔開說一句:高等教育本身就是一個篩選機制,文科高等教育越發如此。至于教了什么,遠沒有那套篩選機制篩出來的料是什么重要。
精英中的精英讀了新聞之后,在分配全包的時代下,自然就去了讓很多人不得不羨慕嫉妒仰望的所在。所以,投入產出比,是合理的。
說個真實的段子給你們聽。
我有個與我同為70后的朋友,是上海東北高校非新聞系的畢業生。當初有人給他介紹對象,是該校新聞的。基于自己的現實,他說不考慮。介紹人說:你一個**專業的,竟然還看不上新聞的?據我這個朋友講,介紹人說這話的時候,就像看到了恐龍一樣得驚訝。著名新聞學院就是這么屌。
講一句實話,著名新聞學院的著名之處,是其教研水平有多高嗎?也許有吧。但它的畢業生占據了各種新聞單位的各種關鍵崗位,恐怕更有因果關系吧?
北大堂堂中國頂尖中的頂尖,其新聞專業在學科中的地位卻和北大不大match,我看和當年教員一句廟小妖風大是有關的。歷史上就不待見嘛!
五
然后,90年代中期,包分配結束了。再然后,本世紀初,互聯網來了。再然后,本世紀第一個十年,移動互聯網來了。
這一波一波的大潮,不斷沖擊著新聞專業的投入產出比。畢業就去高大上的宣傳單位上班?哪怕就是純在985高校畢業生里看,怕也是僧多粥少咯。
但新聞專業隨即摸出了另外一個東西,就是新聞二字的圣化。是的,在我眼里,新聞情懷也是神圣化的一種。
靠著這個圣化,又勉力撐了一陣子。去不了高大上的宣傳單位,可以去市場化媒體嘛。銀子不夠情懷湊,這事可行的。
但再后來,你們也是懂的,是吧。
什么?去自媒體大號上班?這怎么可以!
六
我的結論其實很簡單。
新聞學院就是一個性價比的問題。它本身不是立不住,無非就是考分太高。而這個玩意兒,是有點市場化的。
今年齊刷刷門檻下降了,有人稱張雪峰憑一己之力如何如何,我看還可以再降點。
降到一定程度,這個學院,又可以考慮了嘛。
不要談什么意義,談什么圣化,這個年代,都是屬于沒意思透了的話兒。
關鍵詞:
相關文章
精彩推送
東方鍋爐:“氫新”產品正式發布 開啟綠色能源發展新篇章—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
(楊勇)8月25日,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鍋爐公司(以下簡稱“東方鍋爐”)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