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的“雙萬億”時代有多遠?
文|金融街老李
二級市場很多人都在提比亞迪會在三年內進入市值和營收的 " 雙萬億 " 時代,這個目標光明又曲折。
盡管這兩年汽車股市不溫不火,但比亞迪是所有國內車企中市值最穩定的。今年 8 月 9 日,比亞迪第 500 萬輛新能源車下線,成為全球新能源車累計銷量最高的車企,并將在 8 月 29 日公布 2023 年中報。對此,二級市場給予了積極回應,有券商提出,比亞迪有可能在 2025 年營收破萬億。
(資料圖)
從企業發展階段看,比亞迪比其它企業更早經歷了新能源 " 水深火熱 " 的時代,進而迎來了發展的新階段,今天老李來和大家聊聊,為何二級市場再度青睞比亞迪?比亞迪的萬億營收有可能實現嗎?比亞迪會成為 " 寧王 " 嗎?
二級市場再度青睞
今年以來,新能源汽車總體增長率一般,燃油車市場更是一蹶不振,國內和國外諸多標的的市值都大幅下滑,這是多種因素共同制約的結果,包括新能源行業價格戰持續加劇、海外政策風險、銷量不及預期等等。
盡管大部分企業市值表現不佳,但仍然有很多企業給大家帶來了新的預期,比如上半年在美股一騎絕塵的理想汽車、港股的零跑汽車以及國內 A 股的多個產業鏈標的都迎來市值大漲,可以說,新能源汽車二級市場的結構性行情正在加速到來。
過去老李一直提,在 A 股眾多車企中,大家最看好的是比亞迪,很多朋友對比亞迪的觀點是:在亮眼的數據下,股價表現卻很一般,長期處于震蕩。
老李認為,在市場出現結構性變化的情況下,比亞迪市值要站在相對視角看待:
今年汽車產業鏈的其它標的市值都是大幅度縮水,有些企業市值甚至打了對折,在 A 股眾多汽車標的中,比亞迪的市值雖然有所回撤,但一直是堅挺的,是市場低谷帶來的殺估值,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今年市值震蕩的比亞迪反而是表現最好的。
今年下半年,二級市場一些機構的焦點又重新聚焦比亞迪,主要原因還是比亞迪亮眼的市場表現:
從單月銷量看,比亞迪 7 月的銷量為 26.2 萬輛,而 7 月整個中國汽車市場的新能源銷量不過 78 萬輛,比亞迪大有占據半壁江山的態勢,很多人開玩笑說,比亞迪在追逐寧德時代。
從年度累計銷量看,比亞迪 2023 年 1-7 月累計銷量超過了 150 萬輛,不出意外,今年總銷量將突破 300 萬輛,這是中國乘用車發展的里程碑。
面對這樣的全年預期,國內外的機構都給出了比較高的評級:
外資方面,花旗銀行給予港股比亞迪股份 " 買入 " 評級,并展開 90 日正面催化劑觀察,目標價超過了 600 港元。
國內方面,關注汽車板塊的主流券商一共 20 多家,根據老李觀察,有近一半都在更新對比亞迪的觀點,買方也給予了積極的態度,部分券商給出了更為樂觀的評價,從基本面來看,認為明后年比亞迪銷量可以達到 400 萬到 500 萬輛,到 2025 年營收突破 1 萬億,比亞迪正式進入 " 雙萬億 " 時代。
坦率講,老李開始對這個觀點嗤之以鼻,覺得機構言過其實,因為站在行業的視角、站在過去的視角,沒有企業在中國達到這樣的銷量和營收規模,當年叱咤風云的南北大眾也未曾達到 500 萬輛的規模,營收萬億就更遠了,這是先入為主的定勢思維。
但站在發展的角度看,我們把時間倒流三年,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和比亞迪最難的 2019 年,誰能想到 2023 年的比亞迪銷量能突破 300 萬輛,誰又能想到新能源汽車單年的滲透率能提升超過 10 個百分點?
萬億營收有可能實現嗎?
剛才講的都是定性的分析,老李的一個朋友上周還專門組織了小沙龍,討論比亞迪后續的市值走向,很多人對 " 雙萬億 " 說法很感興趣,并對營收萬億做了拆分,老李和大家簡單分享。
2022 年比亞迪的營業收入為 4240.61 億元,同比增長 96.2%;其中汽車業務的營收為 3246.91 億元,同比增長 151.78%,汽車業務的收入來源包括汽車銷售和部分衍生業務,后者可以忽略不計,當年新能源汽車銷量 187 萬輛,平均單車收入是 17 萬左右。
除汽車業務之外,比亞迪的營收組成包括手機部件及組裝、二次充電電池及光伏和城市軌道交通等方面,2022 年,這些營收約占集團營收比例的 23.3%,接近 1000 億元,但是這個領域的增速和毛利都不如汽車業務,我們假設 2025 年這些板塊的營收為 2000 億元,則汽車業務的營收要達到 8000 億元。
眾所周知,要完成 8000 億的營收,品牌布局、產能和供應鏈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今天老李就從這三個方面和大家聊聊比亞迪實現萬億營收的可能性。
首先我們來看品牌布局,企業的營收是一個簡單的數學題,企業營業收入 = 單車價格 × 年度銷量,二者缺一不可。這兩年比亞迪明顯在借著新能源升級品牌,進而提升單車價格,目前比亞迪在乘用車領域布局了比亞迪、騰勢、仰望和方程 豹四個品牌,其中比亞迪品牌包括王朝和海洋兩個系列,隨著漢、驅逐艦等車型的推出,比亞迪品牌的單車價格在持續走高。
老李算一筆樂觀賬,預計到 2025 年,比亞迪品牌的單車價格達到 20 萬,騰勢的單車價格達到 30 萬,方程豹的單車價格達到 40 萬,仰望達到 60 萬。
假設騰勢到 2025 年銷量為 10 萬輛,方程豹為 10 萬輛,仰望為 5 萬輛,則三個品牌加在一起的營收為 1000 億,剩下的 7000 億元依然需要比亞迪品牌來完成,按照單車平均售價 20 萬計算,比亞迪品牌只需要年銷 350 萬輛。
要完成 350 萬輛的規模,拼的還是產能和供應鏈,2022 年比亞迪的產能已經超負荷,今年比亞迪的產能依舊吃緊,但新的基地已經在大張旗鼓的建設,作為企業的最高機密之一,老李也很難打聽到比亞迪實際的產能,按照老李的計算,到 2025 年,比亞迪四個品牌的累計銷量需達到 375 萬輛,如果今年比亞迪銷量能達到 300 萬輛,從產能建設規律的層面說,兩年后要達到 375 萬輛并非難事。
在供應鏈方面,比亞迪擁有行業最為羨慕的供應鏈整合能力,形成了上、中、下游全產業鏈閉環,基本的汽車核心零部件都是自研自產自供,在比亞迪一盤棋的思路下,這些核心零部件的產能應該和整車產能的布局節奏同步,風險在于上游的供應鏈是否能跟上比亞迪的節奏。
比亞迪會成為 " 寧王 " 嗎?
從產業的角度,比亞迪和寧德時代不能放到一起比較,因為一家是電池企業,一家是整車企業,但從資本市場看,大家都歸屬大制造的標的,估值邏輯相似。
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寧德時代的強大不言而喻:在國內市場,寧德時代動力電池市場的份額連續三年穩居第一,盡管這兩年份額有所下滑,但依然占據了市場的半壁江山;在全球市場,寧德時代 2022 年全球市占率達到了 37%,很多基金經理認為的 " 海外強,則寧德時代強 " 本質上講的還是市占率問題。
老李說過,寧德時代的估值密碼是高市占率和高增長率,實際上比亞迪也是一樣,比亞迪包括了比亞迪汽車、弗迪電池、比亞迪半導體等業務板塊。
實際上,比亞迪的電池業務和寧德時代一直對壘,2018 年以后,寧德時代逐步成為行業領導者,弗迪電池排第二位,國內市場格局逐漸明朗。但從去年開始,隨著比亞迪汽車業務的增長和開放外供,弗迪電池的市占率一路來到了 30%,而寧德時代的國內市占率則下滑到了 50% 以下。隨著產業鏈賺錢效應下移,比亞迪超越寧德時代成為市場最關注的標的,比亞迪的汽車業務更是寧德時代不曾涉足的。
在電動車后,儲能會是電池企業的下一個增量盤。今年 5 月,寧德時代發布了全球首個 " 零輔源 " 光儲融合解決方案,實現毫秒級功率控制響應,同時充放電效率提升 10%。
同一時間,比亞迪推出了集成刀片電池的 cube 儲能系統產品,該產品對比以前在性能和安全性方面都得到了極大提高。可以說,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兩大新能源巨頭的對決,已橫跨了儲能和動力電池雙戰場,而比亞迪還多加了一個 " 汽車 buff"。
這些年,大家提到比亞迪,最大的招牌是 " 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廠商 ",我們更愿意關注汽車本身,而非動力電池等其它業務,從產業端來講,與寧德時代相比,比亞迪是跑在了加速賽道上。
寧德時代專注于電動汽車核心零部件,并以此為基礎將觸角延伸向其他領域,而比亞迪則以新能源汽車為基礎,全面布局產業鏈,推動中國汽車行業的電動化轉型,產業是不斷演化的,老李相信,比亞迪在資本市場的地位超越寧德時代,只是時間問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