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FI貝多廣、建行王魏冬、郵儲蔡禹等對話:破解普惠金融“不可能三角”
轉載于:中國銀行保險報 | 記者:樊融杰 郭涵 | 記者李林鸞、仇兆燕、許予朋、房文彬對本文亦有貢獻
在長期的實際操作中,金融機構普惠金融業務面臨著“成本上升、服務下沉、可持續發展”三大目標,同時實現三大目標也常被業界稱為普惠金融的“不可能三角”。
當前普惠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不斷成熟,普惠金融發展由原先的政策驅動、監管導向,逐漸變為金融機構的自主選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金融機構如何在實現普惠目標的同時將普惠金融打造為一項可持續業務。
(資料圖片)
近日,《中國銀行保險報》就普惠金融發展面臨的挑戰及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等話題,邀請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長貝多廣、建設銀行普惠金融事業部副總經理王魏冬、郵儲銀行普惠金融事業部副總經理蔡禹、浙江遂昌農商銀行黨委書記林小勇、中國太保產險政保業務部副總經理(主持工作)韓瑞、北京鑫桃源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國松進行探討交流。
主持人: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長 貝多廣
嘉 賓:
建設銀行普惠金融事業部副總經理 王魏冬
郵儲銀行普惠金融事業部副總經理 蔡禹
浙江遂昌農商銀行黨委書記 林小勇
中國太保產險政保業務部副總經理(主持工作) 韓瑞
北京鑫桃源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 陳國松
金融為何“敢做”普惠?
貝多廣:
十年來,國內普惠金融快速發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各家金融機構也在探尋平衡普惠金融社會效益與商業可持續的答案。站在所在機構或從行業角度,金融機構在實現普惠金融商業可持續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有哪些?
王魏冬:
長期以來,銀行機構在與小微企業的互動過程中,存在“兩高”難題。第一高是風險高,體現在銀企信息不對稱,銀行難以看清企業;第二高是成本高,體現在貸款額度小,傳統的線下業務模式,銀行的成本收益很難成正比。建設銀行以新金融理念為引領,通過數字普惠新模式謀篇布局,以大數據技術和移動化手段為基礎,構建智能化、預見性的數據挖掘機制以及自動化、全渠道的商機實現方案,提升營銷服務質效;以外部數據拓源和內部數據集成為重心,構建多元化、互補型的外部數據客戶畫像,和企業級、靈敏型的內部數據聯通畫像,提升客戶洞察能力;率先推出綜合化生態型普惠金融客戶服務平臺“建行惠懂你”APP,打造“三惠合一”平臺經營新模式,提升需求響應速度;結合“數據智能”與“專家智能”,構建普惠金融業務“六位一體”智能風控體系,提升風險管控水平。建設銀行多年來的積極探索,有效破解了傳統模式下普惠金融面臨的“兩高”難題,真正做到了普惠金融服務的下沉、擴面,實現普惠金融業務的可持續發展。
蔡 禹:
在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的大趨勢下,郵儲銀行搭建了普惠金融服務的數字化“5D”體系,在推廣數字普惠金融產品過程中,我們曾面臨運營難、營銷難及生態搭建不足等難題,運營難是指客戶篩選、人員分配、統計整合等環節需提質增效;營銷難是指難以有效觸達客戶并匹配其用款意向;生態搭建不足是指傳統產品缺少協同生態和場景優勢。為解決上述問題,郵儲銀行深度挖掘場景金融數據,以主動授信實現高效運營、精準營銷。建立數據驅動的主動授信篩選策略,依托智能風控技術,為客戶提供全線上、秒批秒貸服務,實現風險管控、業務發展、客戶體驗的有機平衡。依托“普惠服務代表+網格化營銷+營銷地圖”,進行全面覆蓋營銷。加快外部平臺深度合作,共建生態,實現場景驅動業務發展。
林小勇:
農商行一直以其網點多、人員多、服務廣、成本高的特點,承載了更多的社會責任。近年來,隨著利率持續下行、利差收窄,可持續成為中小銀行做實普惠金融的最大挑戰。以遂昌農商銀行為例,從效益看,年化凈利差、年化凈息差相較十年前分別下降57%和55%。再從服務成本看,我行最遠的網點離縣城3小時路程,常住人口僅1300人,大多為老年群體,在崗員工還有3名,類似的網點有7個,服務邊際效益越來越低。為了解決這些難題,我行一方面堅守支農支小初心定位,大力發展數字普惠金融,以數字普惠提升金融覆蓋面,降低拓展成本;另一方面通過“黨建+普惠金融”走訪模式深挖項目資源,做大規模效應。
韓 瑞:
從保險機構的角度分析,要實現普惠保險的可持續,就要關注普惠保險經營中產品的適用性、成本的經濟性和服務的有效性等問題。為解決上述問題,太保產險將普惠保險放入公司戰略,在內部形成資源的聚合,同時注重定制化、專屬化的產品開發。此外,在服務方面,我們公司也不斷強化風險減量管理,通過提升整體安全水平降低事故發生率,從而實現多方共贏。
多方合力讓機構“能做”“會做”
貝多廣:
長期以來,金融機構在發展普惠金融時總是面臨著一個“不可能三角”,即在規模、質量和收益之間難以兼顧。對此有哪些建議?
王魏冬:
數字普惠模式的持續深化是破解普惠金融業務“不可能三角”的關鍵。大數據的沉淀與整合,線上化服務手段的廣泛應用,能夠有效解決把貸款貸出去的規模問題、把貸款收回來的質量問題,以及降低貸款成本從而獲得合理回報的收益問題,促進商業銀行信貸資金“精準滴灌”和穿透落地,大幅提升普惠金融覆蓋面和服務效率。在此基礎上,數字化模式的升級拓維,使得商業銀行能夠不斷擴展服務場景,由低頻的融資服務“一錘子買賣”,拓展為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綜合生態“一攬子服務”,開拓銀行與普惠客戶共同發展、互利共贏的新局面。
蔡 禹:
當前快速發展的數字化技術帶動了數字普惠金融的升級,為破解普惠金融發展“不可能三角”的難題提供了思路,金融機構可以借助數字化轉型契機,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實現規模增長,同時壓降成本、提高盈利。一是移動互聯技術發展使遠程服務成為可能,金融機構可借此以較低成本下沉服務,觸達大量分散的農戶、小微企業等普惠群體,提高普惠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與便捷性。銀行可以通過各類線上渠道,也可以依托合作方渠道,實現主動授信等。二是大數據技術打破信息壁壘,為數據的智能場景應用夯實基礎,金融機構可建立智能化評價機制及風控體系,顯著提高風險識別與預警能力的系統化程度。三是金融科技應用可以實現模式創新與流程優化,有力降低運營成本,比如推動實現場景獲客、移動展業、自動審批、智能風控,創新服務模式,提升客戶體驗。
林小勇:
首先,在穩定的國家宏觀金融政策前提下,進一步加強普惠金融優惠政策供給。中小銀行是金融資源配置的均衡器,要進一步優化結構,增加中小銀行的業務比重。要加大財政政策和稅收政策支持力度,特別是在貼息、直補、減稅等方面予以傾斜,或者對普惠金融貸款給予一定的風險補償金。其次,監管部門要鼓勵和支持金融機構堅持差異化的經營定位,加快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體系,同時,支持和鼓勵一部分金融機構不以“利潤最大化”為目的,配套建立差異化的監管體系。最后,金融機構自身要做好開源節流,在增戶擴面、以量補價的同時,做好內部的降本增效,發展財富管理業務,拓寬中間業務渠道和收入,運用好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紅利,緩釋利率持續下行帶來的影響。
韓 瑞:
普惠保險具有準公共產品屬性,盈虧平衡是主要的導向,既不應被視為高利潤領域,也不能要求保險公司在持續虧損的情況下加大投入。一方面,在政策上應形成對普惠保險的支持政策包,建立針對普惠保險的專項統計制度,以完善行業稅收優惠政策,更好地促進保險企業“敢做”“愿做”。另一方面,保險公司對于普惠保險的發展趨勢應有清楚的認識。站在服務國家戰略的角度,普惠保險是企業應盡責任。站在經營的角度,普惠保險背后是規模最大的一個潛在客戶群。在普惠保險領域成功的企業,也是客戶數量最多的企業,相關價值很大。普惠保險的規模效應非常突出,如果依托科技賦能,搭建能夠最大范圍有效觸客和服務的渠道,當規模逐漸擴大時,前期投入成本可以得到一定攤薄。
提升產品適配性
貝多廣:
從企業經營者的角度看,您希望身邊的普惠金融服務能得到哪些改善?
陳國松:
我從事的是與農業相關的產業。北京市農業融資擔保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農擔”)在融資增信方面給予我企業很大支持。農業是一個投入大見效慢的長周期產業,需要金融機構通過下調利率或增加供給等方式給予更多的普惠支持。如,當前民宿是鄉村建設中的一個比較熱的項目,但許多金融機構對這類項目只能支持1-2年的貸款,如果可以將貸款周期拉長到5-10年,則能夠讓村民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民宿的運營中。農業也是一個季節性很強的產業,這就要求金融機構能夠根據農業的特性靈活支持相關企業,在購買化肥、農機采購、農產品加工銷售等多個環節給予及時、足額且利率相對較低的融資支持。
隨著鄉村振興的推進,電商、直播等新業態正在成長為鄉村經濟的主力軍。這類新業態的經營者往往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希望金融機構能夠根據新業態特點開發新的產品,并讓更多的潛在客群了解并享受適合的金融服務。
林小勇:
在提升普惠產品適配性方面,我認為關鍵是支持對象要精準,支持要足額,服務要便捷,產品要便宜。以遂昌農商銀行為例,在支持農民增收方面,通過政銀合作,推廣最高信用為30萬元“無感授信、有感反饋、整村批發”的農戶小額普惠貸款,滿足廣大農民的基礎金融需求。在支持村集體經濟方面,推出了支持村集體發展的“富村貸”產品,每年幫助77個村集體平均增收5萬元。在數字普惠方面,依托浙江農商聯合銀行的科技支撐,大力推廣“浙里貸”“浙里富”等系列數字金融產品,立足遂昌茶葉之鄉實際,打造具有結算、融資、溯源等功能的“智慧茶城”項目,目前已覆蓋全縣70%的茶葉交易市場主體,形成了數字化產業鏈金融服務新模式。
韓 瑞:
在滿足客戶最新的保險需求方面,保險公司也在大力探索。如,隨著脫貧攻堅的結束,普惠保險正逐步將傳統的“防貧”功能轉變成為對產業幫扶和對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支持,以助力人民群眾收入的提升。同時“普惠保險”自身也在根據市場變化不斷完善。
THE END
轉載聲明:本微信公眾號刊登的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及本微信公眾號觀點。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