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鄉雞、鮮美來等終止IPO,消費企業上市“瀕臨絕境”?
9月6日,上交所披露,因鮮美來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鮮美來)及其保薦人撤回發行上市申請,上交所終止其發行上市審核。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對于此次撤回上市申請,公司證券部人士回應稱,是基于公司上市戰略調整及資本市場環境因素考慮。
據悉,此次IPO上市申請已經是鮮美來第三次闖關。早在2020年,預制菜品牌“漲”聲一片,鮮美來也于當年7月辦理了IPO輔導備案,合作券商是中金公司。但一年后,中金公司突然宣布終止上市輔導。之后,光大證券接手鮮美來的上市輔導工作。2021年11月,鮮美來首次遞交招股書,擬在上交所主板上市。半年后,證監會披露質詢意見,鮮美來回復后再無進展。直到2023年3月,鮮美來再次更新招股書,最終以撤回上市申請而告終。
事實上,鮮美來不是近期唯一IPO主動撤單的“吃穿住”類企業。近期,老鄉雞、沃隆食品、同富股份、大洋世家、紫林醋業等多家“吃穿住”類企業也紛紛主動撤單進而IPO終止。其中,老鄉雞等企業也已多次沖擊IPO未果。
鮮美來終止IPO,只不過是一個縮影。
預制菜的“招牌”不好使了?
近年來,預制菜是新消費的一個風口。預制菜第一股——味知香和A股首家餐飲供應鏈企業——千味央廚,上市后都創下了12連板的紀錄。與此同時,一些上市公司也利用自身優勢探索預制菜,比如安井食品、新希望等等。
在預制菜熱潮下,鮮美來也打著預制菜的“招牌”謀求上市。鮮美來招股書顯示,“主營業務是水產品預制菜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包括以蝦滑等為主的即烹類預制菜,以蝦仁、生魚片等為主的即配類預制菜和以鱈魚小酥肉為主的即熱類預制菜。因此從具體業務和產品角度而言,鮮美來屬于預制菜行業。”
然而,受加工程度的影響,預制菜企業抵抗原材料價格波動的風險也不盡相同。比如,廣州酒家的預制菜產品以菜肴為主,工藝更多,鏈條更長,受原材料價格波動影響不直接。鮮美來生產蝦仁或蝦滑的工藝更簡單,更易受上游原材料影響。
鮮美來在招股書中也表示,“當前營業收入的主要來源為水產品預制菜的生產、銷售,主要原材料為蝦類、魚類、軟體類等水產品,原材料成本(包括外購產品成本)占營業成本的比例在80%以上。如若原材料的價格受到自然因素、市場需求、主要養殖或捕撈基地的供貨能力、動物疫情、通貨膨脹等因素影響而發生大幅波動,而鮮美來無法對產成品價格進行及時調整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則會對鮮美來的利潤水平帶來不利影響。”
一個明顯的例子是:2021年,鮮美來的冰鮮蝦仁等原材料漲幅超過10%,使主要產品蝦滑的毛利率下降2.5個百分點。
鮮美來的毛利率也低于國內同行。招股書顯示,鮮美來2020-2021年的毛利率分別為23.51%和20.76%,而安井食品、海欣食品、千味央廚的毛利率均在24%以上。
對此,鮮美來在招股書中表示,“與各家公司毛利率的差異,主要與產品類型的差異有關。安井食品的主要產品為魚糜制品、肉制品和米面制品,海欣食品的主要產品為速凍魚肉、速凍肉等制品,存在水煮、蒸制、油炸等熟制環節,加工程度更深,毛利率更高。”
從預制菜產業鏈來看,鮮美來距離農副產品更近,距離消費端更遠。
產品結構單一
目前,預制菜行業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很多企業普遍采用大單品的方式搶占市場,例如新希望的美好食品以豬肉為主、味知香以牛肉類為主,海欣食品以速凍魚肉為主。
有業內人士表示,企業選擇以某類大單品作為立足點,一方面可以形成規模效應,降本增效;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豬肉、牛肉、魚肉、蝦肉等各地居民普遍較為喜愛的食材,降低因菜系偏好對市場拓展的不利影響。
鮮美來也采用大單品戰略,其主打產品是蝦滑、蝦仁和生魚片。根據招股書,蝦滑、蝦仁和生魚片三大品類產品營收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 91.51%和 90.47%和 85.62%,其中最近兩年蝦滑產品收入占比過半。
然而,“預制菜第一股”味知香擁有肉禽、水產、湯煲和小食等4條產品線,共計有300多個SKU;速凍行業龍頭安井食品有魚糜、肉類、面米、菜肴四大業務,產品SKU超過400種。對于三大品類產品的依賴,或將讓鮮美來陷入產品結構單一的風險。
鮮美來在招股書中就曾表示,“對蝦類產品及其原材料的依賴程度較高,若未來消費者偏好或市場供需出現重大不利變化,鮮美來未能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應對,則會對鮮美來的持續經營能力造成不利影響。”
并且,由于蝦滑、蝦仁和生魚片等產品具有明顯的淡旺季——均是火鍋烹飪食材,旺季是秋冬,如果不能做好市場判斷,即時調整生產和庫存規模,或將面臨產品積壓風險。
確實,鮮美來在生產和庫存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缺陷。招股書顯示,2020年末、2021年末及2022年末,鮮美來存貨賬面價值分別為2.94億元、3.68億元和4.42億元,占流動資產的比重分別為67.54%、 64.10%和67.85%,主要為蝦類、魚類等凍品,其對儲存環境的要求較高,存在因周轉不及時或產品滯銷而導致的大幅計提跌價風險。
招股書還顯示,2019-2022年,鮮美來的存貨周轉率分別為 2.69次/年、2.42次/年、 2.22次/年和2.12次/年,而2019-2021年行業平均存貨周轉率分別為3.24次/年、3.48次/年和3.87次/年。
此外,由于魚蝦類單品的生產加工技術門檻并不高,很難幫助品牌形成產品壁壘,一些上游供應鏈企業很容易進入該賽道。比如深耕水產供應鏈的國聯水產已經宣布進軍預制菜行業,品類涵蓋魚類、南美白對蝦類、小龍蝦類等。未來,鮮美來或許還面臨著上游企業的“降維打擊”。
渠道分散的影響
在招股書中,鮮美來表示,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建立起成體系、規模化的銷售網絡,下游客戶包括沃爾瑪、永輝、大潤發等商超,京東、盒馬等電商、新零售平臺,灣仔碼頭、思念等食品加工企業,海底撈、呷哺呷哺、鍋圈等連鎖餐飲、食材貿易企業,以及區域性的商貿流通商。
目前,鮮美來的銷售模式主要分為直銷模式和流通模式。直銷模式主要針對海底撈、灣仔碼頭、思念食品、呷哺呷哺等大型食品或餐飲連鎖企業;流通模式又細分為商超、貿易和經銷模式,其中,經銷模式為主要銷售模式。
為了更好的進行銷售管理,鮮美來還設置了兩個銷售部門,并在全國多地設立了27家分公司,建立了“前置倉”,通過縮短交貨時間、降低單次最低進貨量門檻(一般“一件起售”),吸引當地眾多的中小貿易商戶與公司合作。
2020-2022年,鮮美來經銷收入的占比分別為39.44%、44.99%和40.88%。值得一提的是,鮮美來并未對經銷商進行分級管理,而是對各經銷商采用統一的定價和銷售策略。在鮮美來的經銷商中,除了有法人客戶外,還存在大量的非法人經銷商。
這或許對鮮美來的上市有一定的影響。中金公司在終止對鮮美來的上市輔導時就曾說明,“鮮美來供應商、客戶較為分散,IPO上市過程中實地走訪難度大。”隨后證監會的披露反饋意見也表明,分散的客戶可能會導致鮮美來遭遇規范性(收入確認、食品安全)等問題。
此外,鮮美來比較依賴線下渠道,一旦某線下渠道發生波動,或將影響其業績。招股書顯示,2020-2022年,鮮美來商超模式收入分別為2億元、1.38億元和1.96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分別為 23.70%、15.15%和 18.62%,呈先降后升走勢。
對此,鮮美來表示,商超模式收入波動,主要與下游商超行業的經營狀況變化有關。若未來商超等下游行業景氣度走弱,鮮美來未能及時適應下游行業變化,尋求與新渠道、新客戶合作,將對鮮美來的銷售和盈利能力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響。
東方不亮西方亮?
除了毛利率不佳、存貨高企等業績原因外,鮮美來的終止IPO或許還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在鮮美來證券部人士關于終止IPO的回復中,“資本市場環境因素”令人關注。
2023年初,據第一財經等媒體報道稱,證監會對核準制下的主板申報做出行業限制——明確“紅燈行業”(食品、餐飲連鎖、白酒、防疫、學科培訓、殯葬、宗教事務等)不能申報,“黃燈行業”(服裝、家居、家裝、大眾電器等)僅行業頭部可以申報,但拒絕通過燒錢、猛增加盟商等模式發展壯大的項目。
8月,中國證監會官網發文稱:“根據近期市場情況,階段性收緊IPO節奏,促進投融資兩端的動態平衡。”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行人士在接受采訪時分析,這有多方面原因。一是雖然全面注冊制實施,但從監管部門的信號來看,企業上市并不是想上就上;其次,市場資源有限情況下,監管部門可能更希望將資源用于扶持高科技和戰略新興產業。
受到三年疫情沖擊,許多消費企業出現現金流挑戰。然而,由于新消費熱潮時估值過高,想要進行下一輪融資卻沒人愿意投了。因此,很多消費企業為了活下去,要么賣掉(比如太平洋咖啡、樂樂茶),要么加快上市融資步伐。
2022年,一批消費供應鏈企業抓住機會上市了,比如速凍供應鏈第一股——千味央廚、復合調味料供應商——寶立食品,奈雪的供應商——田野股份等……但到了今年,如鮮美來這樣的預制菜供應鏈企業也不得不撤回申請。未來,消費企業將會在哪里上市?
一部分餐飲消費企業如鄉村基、撈王、七欣天選擇港股上市,但至今尚未收獲好消息。并且,對于港股而言,雖然上市速度快,但估值可能會比較低。一位消費投資人曾表示,“我們在跟早期被投企業設計架構會提醒他們,香港市場估值往往是境內的2/3,但是境內問題是發行的不確定性。兩邊都需要調整好預期。”
此外,港股的發行費率相對偏高,通常超過募集資金的5%,有的小型公司發行費率甚至高達30%。“如果公司體量很小的話,除去發行費用,上市可能融不到多少錢。”某知名律所合伙人李明(匿名)告訴藍鯊消費。
還有一些消費企業考慮到美國上市,但并不容易得到海外資本的認可。比如逸仙電商,目前市值剛剛突破5億美金,較巔峰時期(160億美金)跌去了97%。
“借殼曲線上市或者考慮新的板塊或許是不錯的選擇。質地比較好的消費企業,也可以考慮北交所。因為北交所成立時間短,更希望吸引一些優質的企業。當然,北交所也有自己的問題,投資活躍度、交易量需要看以后的發展情況。”李明透露。
此外,新加坡、瑞士等海外市場也可以考慮。據彭博社統計,新加坡的消費上市公司有135家,位居所有行業之首,包括食品飲料、零售及其他,總市值高達540億美金。而自2022年中國證監會發布《境內外證券交易所互聯互通存托憑證業務監管規定》,將“滬倫通機制”擴展至“中歐通機制”后,中國企業開啟了一輪赴瑞士上市潮。從2022年至今,已有11家中國公司發行GDR并在瑞交所上市,募資總額35.5億美元(約240多億元人民幣),另有40多家公司正在籌備或已著手申請。
也有一些專業的消費投資機構,已充分理解現在的消費企業國內外上市的不確定,為了能熬過這個周期,已明確要求被投企業實現更大規模的營收和利潤,以便通過其股東身份參與分紅。
本文轉載自藍鯊消費(ID:lanshaxiaofei),已獲授權,版權歸藍鯊消費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現貨熱銷中,398元包郵到家!
2023年,是中國的消費提振年,也是中國消費品牌在整體復蘇態勢下的重啟之年。雖然疫情的影響逐漸褪去,但時代給予品牌的挑戰并未消減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訪華潮”再次印證了中國這塊市場的吸引力和重要性,這也意味著中國消費企業已進入全面競爭的新階段。
中國消費品牌究竟該如何理解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和風險?如何識別與捕捉各個要素釋放出的信號?又如何在謹慎應變中實現韌性生長?
從“看長”“向真”再到“應變”,歷時130+天,CBNData重磅輸出《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共計超20萬字,現貨正在熱銷中!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關鍵詞:
相關文章
精彩推送
標普:下調新城發展(01030.HK)和新城控股(601155.SH)長期發行人信用評級至"B+",展望"負面"
標普將新城發展控股有限公司(01030 HK)和其子公司新城控股集團股份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