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凌:讓古樹名木“老有所依”
在楊凌種子產業園附近,為保護2棵古樹而繞道修建的馬路。劉坤/攝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教嫁故地,農科新城。8月20日,在楊凌種業國際大廈門口,兩棵樹齡百年以上的國槐生長得郁郁蔥蔥,它們歷經滄桑而愈發茁壯,見證著楊凌現代農業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
“為了留住這兩棵樹,大廈施工時,我們工作人員幾乎天天往工地上跑。”楊陵區林業技術推廣站站長史惠玲說,他們對全區的古樹名木進行摸排,密切關注生長情況,通過與相關施工單位的溝通,在大廈建設過程中使其完整保留下來。
古樹名木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是大自然和前人留下的珍貴遺產,具有重要的人文、歷史價值。楊凌對轄區的古樹名木進行調查核實,因地制宜制定復壯等切實可行的保護措施,做好古樹名木保護工作。
據統計,楊凌示范區現有古樹名木共60株,零星分布于全區城市和鄉村。其中特級古樹1株,一級古樹3株,二級古樹9株,三級古樹47株,主要樹種有國槐樹、皂莢樹等。通過摸底調查,全區還有古樹后備資源近20株,正按程序進行申報保護。
楊陵區畢公村歷史悠久,是東漢伏波將軍馬援的故鄉。該村一戶村民的后院,有一棵500年樹齡的皂莢樹,高22米,樹冠面積約一畝一分地,為這個古村增加了厚重感,也引得游客前來參觀。
“起初這棵樹的樹根裸露,部分樹干腐朽空心。后來,政府工作人員對古樹實施保護,搭建了保護臺,樹葉也慢慢由黃轉綠。按照專家的指導,我按時為它澆水施肥,有異常情況及時向相關部門報告。”畢公村村民馬寬勞說。
走近這棵皂莢樹,樹下散落著許多成熟的皂莢,這是它旺盛生命力的體現。“讓我印象比較深的是,剛開始這棵古樹皂莢很少,經過保護復壯,如今果實繁茂。”史惠玲說。
馬寬勞介紹,這棵皂莢古樹承載了數代人的記憶,村民們對它有著非同尋常的情感。“老話常說‘無樹不成村’,一些外出打拼的孩子回來時,總要來看看這棵古樹。”馬寬勞說。
在楊凌,像馬寬勞這樣關注古樹、愛護古樹的人還有很多。他們把古樹看作村莊的象征,把保護古樹視為自己的責任,通過身體力行與言傳身教,把保護古樹名木的優良傳統傳承下去。
在寨東村村口,還有一棵樹齡1300年的特級國槐,這也是楊凌年代最久遠的古樹。如今,這棵古樹依然參與著人們的生活,在樹冠的掩護之下,時常有老人小孩在樹下納涼、休憩。
作為一名林業老兵,在史惠玲看來,保護好古樹名木,一是要做好宣傳科普,讓大家充分認識到保護古樹名木的重要意義,動員廣大群眾參與到這項事業中;二是要建章立制,出臺相關措施辦法,推進古樹名木保護工作標準化、科學化、規范化;三是要加大技術與資金的支持,為古樹名木保護提供堅實的支撐。
“當前,我們在完善古樹‘一樹一冊’資料,擬對全部古樹逐一落實管護責任單位和管護人員,正在起草古樹保護相關文件, 準備簽訂古樹保護協議。”史惠玲說,當前已經落實了一筆古樹復壯資金,將為古樹名木保護提供物質支撐,讓古樹名木“老有所依”。
來源:群眾新聞網
編輯:趙桃子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