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劇場給年輕人提供試錯空間
(資料圖)
作者:吳桐
原創話劇《瘋人說:一個叫虹的木偶》的導演,是不到30歲的應照宜。她曾憑借短片《火鍋》在First青年電影節獲獎,而《瘋人說》是她導演的第一部商業話劇。
“這部話劇的原著作者、制作人、導演、編劇都是女性,平均年齡30歲左右。它通過一個女性視角去展開一個故事,還提出了許多問題,比如,一個孩子是不是一定要‘有用’才能為家人所愛?這些問題都是當下年輕人普遍關心的問題。”應照宜說。
《瘋人說》是首屆方寸展演季的第三部作品,此前已推出獨角戲《尋找企鵝的夜晚》和音樂劇《蝶變》。只用了5個星期,《瘋人說》就完成了幾組演員的排練,高效的背后,離不開方寸劇場的支持。應照宜和她的搭檔們幾乎可以實現“拎包入住”,帶著創意和想象力來就好,在這里可以獲得硬件和軟件的托底支持以及開放自由的創作空間。
“對一個剛剛起步的青年導演來說,不可能執導大劇場作品。也多虧上海這兩年小劇場越來越多,我們才有了更多的機會和舞臺。”應照宜認為,小劇場考驗創作者的想象力和吸引觀眾的技巧,同樣也十分考驗演員的功底。觀眾跟演員距離很近,一個皺眉、一次眨眼的微表情,都能被觀眾輕易捕捉到。應照宜發現,這幾年自己身邊的青年創作者們,有的漸漸離開了戲劇行業,有的成功走進了大劇場。當被問及青年戲劇創作者最需要的是什么時,應照宜坦言:“錢和場地。”
上海有眾多劇場,但較高的場租費用對許多創作者來說仍是個“攔路虎”。為了消除這一障礙,YOUNG劇場“綠匣子”日前面向社會發起征集:只要帶著好作品來,劇場將不收場租費用,而是用票房分成的方式合作。與此同時,還為劇組提供充足的排練、合成時間以及票務、宣傳等支持。公告一發布,很快就有人來報名。
YOUNG劇場總經理王潔介紹,YOUNG劇場除了一個千人大劇場,還有一個只有168座的“綠匣子”。過去一年,在這個小小的“綠匣子”里,許多青年創作者的戲劇作品,或在這里誕生,或完成上海首演。“GOAT夠特別青年劇展”“烏鎮戲劇節青年競演作品展”等上演了不少具有當代氣質、年輕、前沿的小劇場作品。這些作品大都關注年輕人的生活狀態,契合他們的所思所想,讓戲劇成為反映現實的鏡子。
住在YOUNG劇場附近的觀眾小思是個小劇場“重度愛好者”,她說:“大劇場和小劇場的區別,并不僅僅是空間大小,更是藝術呈現方式的區別和觀演關系的不同。大劇場往往是鏡框式的舞臺,而在小劇場里,舞臺常常被觀眾環繞,離觀眾更近。而且,一般來說,小劇場更具實驗性和探索性,更多地反映當代人的所思所想。”
在職業生涯中,王潔見證了許多年輕創作者從小劇場走向大劇場。“我有時候在想,年輕創作者真正缺的是什么?比起提供錢和場地,更重要的扶植方式是什么?小劇場應該提供給年輕人一個不斷試錯的空間,在他們的自我表達和市場之間建一座橋,讓他們在一部又一部戲持之以恒的創作中找到自我成長的路,為演藝行業輸入源源不斷的人才,為觀眾帶來更多元更具創造力的好作品。”(吳桐)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