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本故居 | 枕碧樓里論法制
【資料圖】
在西城區宣武門外,有一條南北向的老胡同,它南接達智橋胡同西口,北到上斜街。金井胡同的得名,據說是源于胡同里的一口井,這口井可不一般,名叫“金井”,于是胡同便依此取名為金井胡同,并沿用至今。離胡同的把口處不遠的便是這口金井,也就是在今天沈家本故居所在的胡同1號院門前。
沈 家 本
沈家本何許人?對于國內每位法學生,這個名字蘊含著非比尋常的意義:他是首任修律大臣,修舊律立新法,在中國法律史上承前啟后,開風氣之先;他是首任大理院正卿(相當于最高法院院長);他是培養了上千名社會急需法政人才的中國第一所法學教育機構京師法律學堂的管理大臣,即今天的校長;他是中國首個全國性法學學術團體北京法學會的首任會長;他是“中國法制近代化之父”“中國近代法學奠基人”“依法治國理念首倡者”……
沈家本是在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時住進金井胡同1號院的。這一年,沈家本榮任刑部大員,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買下了金井胡同里破落的吳興會館作為自己的宅院。這是一個坐北朝南、平面呈矩形的三進院落,有高大寬敞的大門,門前設垂花踏步,對面設影壁,門的兩側連接有門房二間和倒座南房六間。整組建筑布局嚴謹,寬敞實用。
沈家本故居
走進大門,首先看到的是一座二層小樓,上面的匾額書寫著“枕碧樓”三個字,這里是沈家本的藏書樓枕碧樓了。樓下是3間半正房,作為客廳之用。樓上4間是沈家本的書房,里面藏有他畢生收集的5萬余卷圖書。他晚年的多部著作如《枕碧樓偶存稿》《枕碧樓叢書》等都是在這里寫成的。枕碧樓見證了沈家本主持修律的十年艱難歷程,也見證了一位愛國知識分子在面臨國家重重憂患中的夙興夜寐。
在枕碧樓一層,從左手起的廂房逛起。進門正中是尊沈家本半身雕像,雕像背后的墻面印滿沈家本的法治名言與著述封面,將“修律大臣沈家本”幾個大字圍在中央。現在參觀的枕碧樓已經修葺一新,里面陳列著沈家本生前用過的印章、硯臺等珍貴文物,其中有著名的晚清四大奇案之“楊乃武與小白菜”案件的奏折。腦海中不禁浮現出當年沈家本在此樓中讀書、寫作,與當時社會賢達一同暢論法制的場景。
登上二層的展室,滾動的電子屏幕上,可以看到張居正、曾國藩、沈家本等明清以及近代歷史上和法律相關人物的簡介。在這里,整個院落盡收眼底,后院中那棵碩大的皂角樹也仿佛近在咫尺。老北京四合院中一般都會種有石榴樹、棗樹,而沈家本的宅院里卻與眾不同地種了一棵皂角樹。這棵皂角樹是沈家本親手栽下的,迄今已有百年以上的樹齡,樹干要兩個人合抱才能抱過來。
望著歷經風霜的皂角樹,坐于修葺一新的故居內,閱覽一行行簡要概括的文字和一張張時有模糊的舊照,那個在云譎波詭中竭盡一生所能、傾盡一身熱血,為救國救時力推法制改革的老人的背影,似在面前。1913年春,沈家本在病榻上作詩感嘆“可憐破碎舊山河,對此茫茫百感多。”“處仲壯心還未已,鐵如意擊唾壺歌。”這年端午,73歲的沈家本在枕碧樓去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