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水稻集中育秧,廣東舉行現代設施農業建設培訓
自動上土、精準播種、水量把控、溫光嚴格,從化區現代化智能水稻育秧中心的流水線上不斷輸出等待催芽的育苗盤,從該中心培育出來已定植的秧苗也在基地里茁壯生長,呈現喜人長勢。育秧有“神器”,水稻生產全程托管?水稻集中育秧工作如何進行?集中育秧設施如何發揮優勢?
8月24日,現代設施農業建設培訓班圍繞以上問題展開了討論。本次培訓班由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辦,南方農村報社承辦。行業專家、農技推廣人員、種植戶代表等參加培訓班。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全省現代設施農業建設培訓班舉辦
會議現場
集中育秧節本增效
品種是最關鍵一步
在廣州從化區大旺萊農機合作社的育秧工廠里,晚稻育秧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走進育秧大棚,水稻育秧流水線機器正在靈活有序運轉。一顆顆小小的種子被輕輕抓起,精準放進裝有營養土的育苗盤里,再路過一道水簾、經過一層覆土,成排的育苗盤就被工人疊放安置在催芽室內,靜待萌芽。
大旺萊農機合作社負責人正在講解集中育秧流水線
推廣集中育秧是保早稻面積、促進雙季稻發展的一個關鍵措施,通過標準化技術管理既能培育出適合機插的壯苗,又能節約成本。“水稻集中育秧有利于搶農時、育壯秧、防災害、降成本、增產量。”廣東省農業廳種植業管理處處長蔡立表示。
廣東省農業廳種植業管理處處長蔡立作開班前講話
廣東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新技術研究室主任張彬介紹,品種選擇是育秧過程中最關鍵的一步,秧苗生長整齊、分布均勻、個體健壯、無病蟲、根系盤結緊密,提起不散。他推薦了合豐絲苗、泰優208等7個經團隊實驗研究后確定可選的適宜品種。
張彬重點介紹了育好秧的技術要點:首先做好育秧前的準備工作以及育秧設施包括粉土機、育秧流水線、大等的檢查工作,在播種時,要做足曬種、消毒、浸種準備工作,按照標準化的播種線播種,按標準堆疊暗出苗,秧苗期要根據秧盤盤土的顏色進行補水,在適宜的時候進行補光。其次是做好病害防控工作,要根據苗情早施“斷奶肥”,增強秧苗抵抗力。最后在起秧運秧時要避免烈日曬傷秧苗,小心卷秧,以防止損壞秧針。
廣東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新技術研究室主任張彬圍繞水稻集中育秧要點作專家培訓
建設集中育秧設施
提高機械化育秧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集中育秧的每個環節,都有相應的機械設施。”廣東省現代農業裝備研究所主任劉霓紅說,2022年全省水稻機械化育秧占比只有1.3%,我省機插率低(的原因)主要是整個育秧環節,沒有一些合適的秧苗去提供給插秧機,集中育供秧能力嚴重不足,亟待提高。
水稻集中育秧設施建設對機插率的提高至關重要。劉霓紅介紹,育秧設施建設包含播種出苗車間,育秧溫室大棚,育秧設施設備三部分。其中,播種出苗車間一般所需輕鋼結構廠房或各類溫室設施,育秧溫室大棚主要包括連棟溫室、塑料大棚等溫室設施。育秧設施設備則是包括育種前準備所需的脫芒機、催芽機、篩土機,育苗時所需的供盤機、疊盤機、上土機、催芽設備以及輸送環節所需的各種傳送帶等。并且清晰給出了不同種設施的外觀、布局以及建設標準。
廣東省現代農業裝備研究所主任劉霓紅水稻集中育秧設施建設作專家指導
“集中育秧設施建設的發展方向為大型化、標準化、機械化、數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劉霓紅強調,水稻集中育秧的實施方案也有多種,各地要針對所處區域、環境等因素綜合考慮,找到適合自己的生產模式。根據產能的不同,可選擇多種集中育秧設施模式,包括輕鋼結構廠房/連棟薄膜溫室+塑料大棚育苗/露地秧田育苗四種組合模式。
加強水肥管理
提高水稻產量
優種壯秧為水稻的生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水稻想要獲得高產,隨后的水肥管理尤為重要。
廣東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生理生態研究室主任梁開明表示,水稻屬于高耗水作物,水稻常見問題就是施肥多,無效分蘗多,成熟率低。
梁開明和團隊成員創造性地研究出了水肥耦合優化技術,進行科學的水肥管理,用經濟、可操作的方式達到水稻高產高效與綠色低碳的協同進行,操作要點主要分為水、肥兩部分。
“此技術的關鍵首先是要減少肥料用量,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梁開明說,水稻綠色高效施肥技術的核心技術在于“三控制”,即控肥、控苗、控病蟲,精準指導施肥時間和N、P、K的配比,將氮肥的施用延后至后移至抽穗時期施用,可使得水稻穗大粒多還抗倒。
另一個核心技術為干濕交替節水灌溉技術,團隊研究出一個特殊的田間水分衡量裝置,即用長20-25公分,內徑20公分左右的PVC管劃上刻度和分界線,在水稻移栽后垂直插入土中稻田合適位置,上下分界線與地面平齊掏空管內泥土。若水管內有水,則表明稻田不需灌溉,反之則有干旱風險。
此外,還要注意的水稻秧苗的栽插密度不能過稀;前期禾苗長勢不好不要著急,“三控”技術實施正當時;根據土壤情況,調整肥料施用方案。病蟲害防治要以防為主。插秧前2-3天,打好“送嫁藥”。“三控”技術實施后,病蟲害發生一般較少,可降低農藥施用。另一方面可減少水稻前期的無效分蘗,提高抗倒伏能力。
廣東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生理生態研究室主任梁開明圍繞水稻高效綠色種植技術作專家培訓
經過實驗論證,團隊制定了合理的標準,在水稻生長的不同時期,通過管內水層高度,使得水稻生長達到理想生長狀態。通過這種交替間歇性灌溉,不僅不影響水稻的產量,還能提高土壤含氧量、減少甲烷排放、節約水資源。
【記者】見習記者 王惠
【來源】南方農村報
關鍵詞:
相關文章
精彩推送
「房地產行業周報」多家供應商回應碧桂園風險:均無大額債權;中原集團回應被恒大等拖欠超10億傭金;摘牌倒計時,恒大又有新動作
重點關注多家供應商回應碧桂園風險:均無大額債權,開始拿工抵房在碧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