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迎來新變動,“周中課”或將被取消,家長看后有些慌
教育乃國之根本,更是國家發展的重中之重,而隨著時代的轉變,教育制度也要與時俱進,因此就會根據現實的需求進行調整并完善,努力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模式。
【資料圖】
不僅國家重視教育,就連家長也對教育問題十分看重,凡是有學生的家庭,家長對教育制度的轉變就格外關心,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引起家長的注意,更不用說新政策的落實。
近些年來因為教育內卷的加劇,學生每天有上不完的輔導班,寫不完的作業,快樂童年也都一去不復返,而家長為了負擔教育支出,也同樣承受著巨大的經濟壓力,弄得家長學生都為難,為此教育部門推出了“雙減政策”,并且還在落實之后不斷進行調整。
“雙減政策”迎來新變動,“周中課”或將被取消,預計秋季學期落實
“雙減政策”其實包含的內容是比較多的,但是最核心的就是整治和規范校外補課機構,很多補課班都在雙減的潮流里倒閉了,就連新東方這種教培巨頭都尋求轉型了,可見整改的力度之大。
但是上輔導班是很多學生和家長的需求,因此也不能“一刀切”,所以就明確規定校外補課機構不得在節假日、寒暑假進行補課,尤其強調不允許進行文化課補習。
因此家長和補課機構就開始鉆空子,既然假期不讓補課,那么就利用周中時間進行補習,也不算違規,就算被查也說不出什么。
但是學生上了一天學本就很辛苦,還要上課外班,身心壓力更大,回了家還要完成學校作業,日復一日的高壓生活讓很多學生都沒了笑臉,一副老氣橫秋的樣子,一點活力都沒有了。
為此“雙減政策”就進行了新的調整,為補課行為再次“加碼”,周中上課的情況或許也將會得到遏制,預計在秋季開學之后,“周中課”也將被取消,學生或將迎來一個輕松的學習生涯。
不用上課學生自然是樂得不行,但家長卻笑不出來,甚至還有些慌,學校里學的那些東西都太少了,根本無法應對競爭激烈的中考,要是不給孩子補課的話,就很可能在中考中被分流出去,這也是家長最為擔心的事情。
雙減的目的是減負,理應得到支持,但為何家長心態并不樂觀?
從理論層面上來說,雙減政策也好、課后延時也罷,都是為了減輕學生和家長的負擔,避免學生和家長在內卷的潮流里越陷越深,按理來說應該得到理解和支持,為何家長卻并不樂觀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現實情況所致,現在教育風氣并不是很好,上課外班成為了主流趨勢,很多家長都是抱著“不能被落下”的心態去教育學生,寧可自己咬牙堅持也不希望學生因為少上輔導班而落后于人。
另外雖然現在強調素質教育,但是只要有中高考存在,就必然要以分數取勝,巨大的升學壓力也讓家長一刻都不敢松懈,哪怕知道上輔導班的回報率未必如自己所想一般,但也不敢真正“躺平”。
還有一點就是和學校教育有關,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時間有限,很多知識都無法達到熟練掌握,而家長沒時間也沒能力輔導學生學習,課外班能夠幫學生進行鞏固強化,甚至還可以實現“搶跑”,這才是家長真正想要的效果。
所以限制和整頓補課機構的措施,在家長的眼里是利弊并存的,經濟壓力確實得到緩解,但內心的焦慮和不安卻從未停止。
想提升成績不能只靠輔導班,家長作用很大,找準培養策略是關鍵
提升成績是所有學生和家長的目標,而隨著年級的升高,家長能夠輔導的機會越來越少,所以就將補課班當成了“救命稻草”,上課外班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不是絕對的,依然會有不上輔導班依舊成績優異的學生。
所以根源并不是上不上輔導班,而在于學生自己的努力程度和家長的悉心栽培,家長從小就要給學生傳遞“學習改變命運”的信念感,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慢慢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這才是從根上提升成績的方法。
當然家長對學生的培養也要講究因材施教,成績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略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尤其是那些成績不理想的學生,一方面要想辦法提升成績,另一方面也要尋找別的出路,別總想著“一條道走好黑”,那樣很容易耽誤學生的前途。
【筆者有話說】“雙減政策”從出臺開始就在不斷完善,目的也是為了改善教育環境,緩解學生和家長的焦慮和痛苦,但是制度轉變和完善總要一些過程,家長也要保持平常心看待,與其擔憂倒不如將心思放在學生的培養上面,找準培養方向就能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話題:你如何看待“雙減政策”?歡迎留言分享與討論。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