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女媧人首蛇身交尾圖的起源:埃及托勒密王朝
這時也開始出現典型的交尾圖式,例子非常多。
(相關資料圖)
魏晉南北朝到盛唐時期,中原、四川地區的伏羲女媧交尾圖式式微,西北甘肅嘉峪關、新疆高昌王國地區反而大量盛行。
總結起來,中國的伏羲女媧交尾圖式濫觴于西漢中晚期(公元前2C后半到前1C),到東漢(公元1-3C)達到極盛,魏晉南北朝到盛唐時期(4C-7C)主要在西北邊疆地區流行,隨后便沉寂下去了。
在同時期的西方,托勒密王朝的埃及和羅馬帝國境內,男女創造-豐饒神奧西里斯(Osiris)/塞拉比斯(Sarapis)-伊西斯(Isis),同樣以對偶、人首蛇身交尾的圖式進行表現,與中國的高度相似。
在這些構象中,伊希斯一般頭戴牛角、太陽盤和兩根羽毛,呈現為眼鏡蛇的形態,表明其古埃及淵源。而塞拉比斯則時而戴著古埃及的阿提夫王冠(象征奧西里斯),時而戴著圓柱狀王冠。可以看到,兩條蛇具有不同的形態。
托勒密埃及這種兩蛇交尾的構圖有更原始的表現形式。那就是,塞拉比斯/奧西里斯和伊西斯都是純粹的蛇形,而非人首。
如上圖中,左右兩條蛇的形態、所帶王冠與塞拉比斯-伊西斯完全相同,表明它們就是后者的原始形式。
又如
實際上,伊西斯是古埃及的古老信仰,最初與蛇并沒有什么關系,其擁有蛇的形態是較后期的事。是其與滋養和豐收女神雷內努特(Renenūtet)結合的產物。雷內努特信仰主要集中在尼羅河三角洲西部,也就是后來希臘人統治埃及的中心地區,往往被描繪成一條眼鏡蛇或一個長著眼鏡蛇頭的女人。她象征著土地的肥沃,是王室和王權的保護者。
在希臘人統治埃及(
另一方面,托勒密王朝為古埃及傳統的大神Osiris,引入了新的形態,即塞拉比斯。塞拉比斯的科普特語寫作Userhapi,即Osiris-Apis(奧西里斯-阿匹斯),是奧西里斯與神牛阿匹斯融合產生的崇拜,從公元前3世紀開始在托勒密王國得到傳播。
同時傳入埃及的還有古希臘的蛇神阿加托斯·戴蒙(Agathos Daimon),其名字含義是“善神”,表現為一條蛇,原本只是一個家庭神,但傳入托勒密王國后獲得了崇高的地位,變成了造物神,有時又等同于太陽神,或者雷內努特的配偶。
其后,塞拉比斯與阿加托斯·戴蒙結合,出現了人首蛇身的塞拉比斯-阿加托斯·戴蒙。
可見,塞拉比斯和伊西斯有各自不同的起源,起初并非對偶神。這與伏羲、女媧的情況是一樣的(詳后)。他們作為對偶神出現,可能濫觴于小亞細亞古城哈利卡那索斯(Halicarnassos),當時該城被托勒密王朝控制。當地的神廟同時供奉塞拉比斯、伊西斯和
在人首蛇身交尾圖式這一文化現象上,埃及托勒密王朝-中國-印度構成了一個文化影響鏈條。其中,托勒密王國和中國一東一西,男女神以人首蛇身的形態對偶,幾乎是同時出現的
第二,從表現形式上,塞拉比斯和伊西斯除了人首蛇身外,還有更原始的形態,那就是純粹的兩條蛇:眼鏡蛇雷內努特和阿加托斯·戴蒙。而伏羲、女媧則沒有脫離過人的形態(人首),缺乏更自然的形式;
第三,就蛇形態來說,塞拉比斯-伊西斯在藝術塑造中明顯為不同的蛇,說明其神話具有豐富的細節。而伏羲、女媧無論是文獻記載還是畫像藝術,都沒有點明他們是不同的蛇還是相同的蛇。我們也無從得知關于它們的蛇形態的更多知識。細節的缺乏,只能用其是籠統地接受外來輸入,而忽略了更豐富的神話背景來解釋。
因此,伏羲女媧以人首蛇身的形態對偶呈現,是托勒密王朝影響的產物。至于其途徑,不能忽視希臘化的中亞地區。當時的中國完全對希臘-埃及乃至波斯的融合文化免疫了嗎?從伏羲女媧交尾圖式來看,應該說,這股文化沖擊波波及了中國。
關鍵詞:
相關文章
精彩推送
浩瀚深度(688292)盤中異動 股價振幅達11.55% 跌6.91% 報23.4元(08-18)
摘要:2023年08月18日浩瀚深度(688292)股價大幅跳水6 91%,該股報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