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逐夢,“蘇”寫影視工業“詩和遠方”
江蘇經濟報記者 孫煒杰
這個暑期,電影市場強勁復蘇。據燈塔專業版數據,截至7月,今年暑期檔總票房已突破120億元,其中國產電影在7月票房占比高達92.45%。暑期檔中, 《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等六部江蘇出品的電影,以及為數眾多在后期、特效制作方面有江蘇企業參與的影片都已陸續上映,收獲了一眾好評。
(相關資料圖)
影片的票房爆火和質量的提高,背后離不開本土優秀電影工業的支撐。近年來,江蘇堅持發展以特效渲染、數字技術和影視基地為代表的省內電影工業,“電影強省”加速推進。近日,記者走訪多家省內電影相關園區、企業,挖掘我省電影工業為國產電影作出的積極貢獻。
完善內鏈,產業服務助力光影逐夢
當下電影最核心的競爭力從何而來?除了好故事,特效后期在電影工業中的含金量不容小覷。
《長空之王》里在高空中自如穿梭的戰機,《獨行月球》中細致入“發”的袋鼠“剛子”,《流浪地球2》里高可接天的太空電梯……這些國產特效的名場面,背后都有江蘇本土的電影夢工廠——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諸多企業的參與。
這座位于無錫市濱湖區的“華萊塢”,可謂是江蘇電影工業尤其是影視特效技術發展成果的最佳寫照。“從10年前開園之初,我們就決定以‘科技拍攝+數字制 作’為核心,開始策劃布局高新技術、高端服務、智慧元素密集的電影科技產業。”江蘇華萊塢文化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呂建平告訴記者。經過10年的積累,園區已 成功集聚了博納影業、星皓影業、墨境天合等800余家知名數字文化企業,承接影視劇拍攝制作超過1200部,打響了“無錫造”這張屬于江蘇電影工業的文化 名片。今年暑期檔,兩部國產翹楚之作——《八角籠中》和《封神第一部》也均由園區企業出品,獲得了口碑票房的雙豐收。
在產業園攝影棚內,一塊面積440平方米的“超級LED屏”于近日正式點亮啟用,這塊屏幕能夠取代傳統的綠幕拍攝,制作方只需將太空、森林等虛擬場景投射 到屏幕,演員在屏幕前直接表演,就能在鏡頭中依靠屏幕為特效場景提供具有互動能力的背景畫面、真實的環境反射與折射。記者獲悉,這一技術在國外已有所應 用,比起綠幕能大幅降低影視虛擬拍攝的資金與時間成本。“超級屏”的啟用,不僅讓國內電影工業再進一步,更推動了園區內5G智慧虛擬攝影聯合實驗室的建設 計劃,產業的鏈上合作愈發緊密。
日益完善、創新的產業“內鏈”,正是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在發展電影工業過程中最為依賴的資源稟賦。目前,園區已建成包括12座科技影棚、3座水下特效 棚、5座音樂錄制棚在內的科技拍攝平臺;合作建設的華為5G數字影視創新中心等數字制作平臺,為數字影視技術研發應用、影視企業后期制作等方面提供有效支 撐;此外,產業服務也在不斷提升。“園區構建的產業服務平臺目前已覆蓋影視協拍、項目報審、基金融資、影視交易等全流程,逐步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善的現代電 影工業體系。”呂建平表示。
云上生產,數字技術創新電影工業流程
三年疫情,不僅阻隔了電影工業產業鏈上下游資源的對接協作,也放大了產業在地域和行業中人財物資源的不平衡。太湖湖畔的一朵“云”,為行業帶來了基于云計 算的解決方案——藍海創意云。依托藍海彤翔集團在超算和數字技術的多年積累,藍海創意云能夠對電影制作中所需的資源進行有機整合,解決了影視制作過程中的 算力不足的問題,極大降低了渲染投入成本,讓中小團隊們也能擁有比肩大型影視公司的頂尖渲染技術和團隊工具。
“疫情期間,無論是藍海創意云的制作上云還是拍攝上云,都極大簡化了電影生產流程。”藍海彤翔集團首席技術官穆凱輝告訴記者。受限于疫情期間人員流動的困 難,當時跨地域的后期制作甚至只能依靠快遞將拷有素材的硬盤在不同流程的制作人員間來回運送,藍海創意云的云端渲染解決了這一難題,并提高了《流浪地球 2》等電影的渲染效率。拍攝上云則利用5G傳輸,實現了拍攝到制作各流程的同步。今年暑期檔,藍海彤翔參與了10余部電影的后期制作。
一直以來,電影行業存在制作流程缺乏管控、合作協同依賴人工協調的不足。藍海彤翔開發的“安捷秀”,是目前全球唯一一款全流程的ERP制片管理系統,實現 了從前期的劇本拆解到后期制作整個電影工業化體系流程的管控。“安捷秀通過流程管理和AIGC的應用為電影的生產提質增效,比如在劇本拆解和拍攝計劃的環 節,過去需要人工按流程進行閱讀、拆解,形成一段一段的制片計劃,即使有兩個比較成熟的制片經理也需要兩到三個月的時間,現在這個流程已經被縮短到了一 天。”穆凱輝表示。據介紹,依托現有的技術優勢,藍海彤翔正積極布局元宇宙數字化生態,除電影和動畫業務外,還正在積極探索產品在虛擬直播、數字人和數字 文旅等行業的應用。
政企攜手,夯實電影產業發展地基
放眼江蘇,電影工業的前進足跡遍布全省各地。阿里大文娛蘇州中心(昆山周莊數字夢工廠和上影太湖(吳中)文化藝術中心兩大電影產業項目在蘇州落地;揚州光 線中國電影世界項目正在積極建設,為國內電影攝制帶來多功能水戲攝影棚、組團式棚區等首創功能;南京發展耳東電影產業園以推進電影全產業鏈的融合協同……
資金、人才等電影工業的發展基礎也在不斷夯實。作為我省“電影強省”建設中的領軍型電影企業,江蘇省電影集團自成立以來,一直積極探索推動電影與金融和科 技融合,為振興我省電影事業產業作出積極貢獻。在資金方面,集團注重金融資本與電影事業產業的互助,加強與銀行、證券等各類金融機構的戰略合作,進一步降 低項目融資成本。探索通過投資或設立影視基金的方式,逐步打造影視文化投融資平臺。成立以來,先后投資鳳凰高投毅達數字經濟創業投資基金、江蘇國有企業混 合所有制改革基金;在技術方面,集團依托數字化技術推進電影產業鏈的打造,加快傳統電影產業數字化轉型。“近年來,蘇影集團加大對電影產業鏈優質影視科技 類公司的調研,對5G影視實驗室項目開展前期調研論證,與LED屏生產企業加強業務對接,探索開展股權投資,占領市場份額,擴大品牌影響力,推進我省電影 產業結構優化。”江蘇省電影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邵正剛告訴記者。此外,今年6月,蘇影集團還啟動了“蘇影春苗”青年電影人才培養計劃,為我省電影產業 挖掘、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強大的本土電影工業意味著能夠提供高質量特效、視覺效果和影視后期制作技術,能夠推動國產影片創作質量不斷提升,并有助于塑造中國電影獨特品牌和特有風 格,最終實現以國產影片為主導的中國電影行業市場規模全球領先。”南京財經大學教授、經濟學博士孔群喜指出。他認為,政府應繼續推動電影與科技深度融合, 以科技手段賦能影視制作流程,加大電影新技術供給,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工業化方式重構現代電影工業體系。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