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明康德上半年凈利超50億元 后疫情時代競爭優勢擴大
《投資者網》謝瑩潔
無錫藥明康德新藥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藥明康德”,603259.SH;2359.HK)業績持續增長。今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達到188.71億元,同比增長6.28%,剔除新冠商業化項目同比增長27.9%。除此之外,公司三個口徑下的利潤數據均保持持續增長,增速均高于營收的增速。
這也意味著,隨著更多創新療法商業化進程的突破,新分子需求持續旺盛,中國CXO行業加速向細分領域以及垂直領域發展,作為行業龍頭的藥明康德業績迸發出持續增長的動力,當市場認為國內CXO將會失速之時,跑出了自身的α。
(資料圖片)
在此背景下,公司進一步更新了全年業績指引:在維持實現全年5%至7%營收增長的同時,更新了經調整non-IFRS毛利增長13%至14%以及自由現金流增長750%至850%的全年目標。
CXO龍頭 業績彈性釋放
全球制藥產業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一些藥企產生將藥物研發、生產、銷售等環節部分工作外包給提供專業服務機構的需求,行業將這些外包服務機構統稱為“CXO”,藥明康德則是其中代表性企業。
得益于持續的研發能力與規模建設,藥明康德業績彈性持續釋放。2020年至2022年,公司營收與凈利潤復合增長率高達54.28%和72.56%。今年再次實現“開門紅”,一季度營收同比增長5.8%至89.64億元,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32%至21.68億元。
然而,在一季報發布后,市場對藥明康德業績能否維持持續增長存疑。原因是業績仍處高位且短期能見度較高,尤其在美聯儲加息背景下,貨幣政策緊縮投融資端低迷,短期內或抑制創新藥研發的需求,部分CXO公司近期估值創新低。
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是,藥明康德第二季度業績再次迎來突破。單季營業收入達到99.08億元,同比增長6.7%,剔除新冠商業化項目,收入同比增長39.5%。
目前看,本輪基于續期出發、疫情影響的營收高速增長峰值是去年第三季度,高基數的影響將逐漸褪去,公司也進一步更新了全年業績指引。
逆勢增長 財務指標創新高
疫情期間,幾家國內CDMO企業因新冠大訂單而受到資本市場關注。但隨著投融資影響導致Biotech研發投入受限,市場情緒已逐漸轉變為CXO企業如何保持業績增速的擔憂。
在被問及投融資景氣度的影響時,藥明康德曾表示過:盡管2022年融資增速有所放緩,但回顧過去十年,融資金額仍然在歷史高位,2022年回歸到了2020年前水平。一級市場有著很多基金等著要投資,仍然有很多VC持續孵化新的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CXO執行已簽訂的在手訂單確認收入往往有一定周期,這種投融資遇冷的傳導效應并不是即時體現在CXO的業績端。國泰君安證券提示,CXO訂單的傳導往往滯后于融資周期,后續訂單增速情況有待逐步觀察驗證。
在浙商證券看來,“硅谷銀行”事件后,美聯儲加息預期邊際有望逐漸清晰,這也有望促使一級市場投融資和藥企研發投入的趨勢逐漸回暖,進一步驅動市場對CXO訂單及業績高增長可持續性的信心逐漸加強,估值進一步向上修復。
“基于2022下半年全球生物醫藥投融資較低基數,疊加全年加息預期逐漸清晰化,看好2023下半年全球生物醫藥投融資同比降幅大幅收窄甚至有所增長??春冕t藥行業細分領域龍頭,即使投融資短期有波動,但是細分龍頭議價權仍然優勢明顯,強者恒強格局短中期不會被打破?!?/font>
財報數據,提供了更具說服力的佐證。
今年上半年,公司已簽訂合同、但尚未履行或尚未履行完畢的履約義務所對應的收入金額為338.95億元,接近去年同期水平并超過了去年年底的金額。
具體到業務板塊來看,化學業務是核心業務板塊,今年上半年收入134.67億元,同比增長3.8%,剔除新冠商業化項目同比增長36.1%。
除此之外,測試業務收入達到30.91億元,同比增長18.7%;生物學業務收入12.33億元,同比增長13.02%;細胞及基因療法CTDMO業務收入7.14億元,同比增長16%;國內新藥研發服務部收入3.42億元,同比下降24.9%。
藥明康德新產能正在持續釋放。公司披露,上半年新增55000平方米測試實驗室。子公司合全藥業宣布在常州基地投產兩個2000 升多肽固相合成釜以及大規模連續流純化設備,多肽固相合成釜總體積已超過10000升。
持續研發創新 鑄就硬實力
經過多年研發的夯實,藥明康德基本盤更穩更強,也因此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
最新半年報顯示,“千億頂流”明星基金經理葛蘭管理的中歐醫療健康混合基金依然位列前十名股東,期末持股數量達到6356萬股,報告期內增加93.80萬股。
目前,創新藥企藥物開發的突破給CXO業務帶來新的增長機會,機構投資者開始聚焦非新冠業務對業績的貢獻。
業內認為,藥明康德2023年化學業務收入增長的主要驅動,可能還是來自于小分子CDMO業務板塊較強的可兌現性。并預計,小分子CDMO收入的同比增速會超過化學業務整體,不僅僅包括2022年新增的商業化項目,還包括公司對多肽和寡核苷酸CDMO等新分子業務強勁的收入指引。
分子大小和復雜性反映在合成分子所需的時間和精力上,以最近獲批的HIV藥物來那卡韋為例,該藥物具有高達96個原子,每年給藥兩次,耐受性好,可以對抗所有已知HIV菌株。
由于生產與技術壁壘較高,藥物開發者對CXO的依賴度極高。研究機構指出,生產外包率極高的核心原因主要在于其生產與技術壁壘,對化合技術能力、建造標準和專業經驗要求較高,現代小分子藥物更依賴有保障的供應鏈。
券商因此看好藥明康德業績高增趨勢。浙商證券指出,考慮到外包率有望提升,產業轉移持續,前端項目數量和收入持續高增長、商業化項目數量放量驅動小分子CDMO龍頭高增長等因素,國內CXO尤其是CDMO在2023—2025年仍會處于賣方市場。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報告預測,中國醫藥研發投入外包比例將由2022年的42.6%提升至2026年的52.2%,全球醫藥研發投入外包比例將由2022年的46.5%提升至2026年的55%。同時報告預測,由中國醫藥研發服務公司提供的全球外包服務的市場(不包括大分子CDMO)規模將由2022年的1312億元增長到2026年的3368億元,年平均增幅約26.6%。
這也意味著,隨著新醫療技術及創新藥的需求增加,中國醫藥研發服務行業,尤其是有全球新藥研發生產服務能力的平臺型公司,有望受益于中國和全球新藥研發投入和外包率的快速增長。(思維財經出品)■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