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位傳媒“大咖”走進世遺小鎮巴斗村
(資料圖片)
8月25日上午10點,來自全國52家主流媒體、行業機構的百位傳媒“大咖”來到世遺小鎮巴斗村,賞濃濃漁村風情,品生態發展之味,學小漁村“乘風破浪”共富之道。
弶港鎮巴斗村是黃海之濱最靠近海邊的一個小漁村,緊靠世界自然遺產地核心區條子泥濕地與黃海國家森林公園。“海濱海鮮海風光,漁家漁村漁文化”讓巴斗成為遠近聞名的生態文化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可持續旅游中國第二批試點項目在此啟動,巴斗村榮獲“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與社區協同發展實踐基地”稱號。
來自、、經濟日報、人民政協報、中國新聞社、農民日報、法治日報等中央媒體以及省級媒體新聞客戶端、13家國際濕地城市黨媒客戶端的嘉賓們參觀了巴斗村黨群服務中心,深入了解了這座美麗宜居小漁村的“前世今生”和生態旅游發展風采。
兩百多年前,巴斗村所在位置還是一片淺海灘涂,潮起潮落,來此謀生的巴斗先人以雜樹蘆葦搭棚,把貯糧笆斗翻過來當桌子,人們就把在笆斗上吃飯叫作“笆斗飯”,村子因此得名巴斗村。如今的巴斗村已成為欣賞鷗鷺翔集、萬鳥齊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旅游鄉村典范。近年來,巴斗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5萬元,村集體積累累計超過1200萬元,居民儲蓄存款累計超1.2億元。
這蝶變源于2019年,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作為地處世界自然遺產核心區的巴斗村迎來生態發展新機遇。該村抓住機遇發展鄉村旅游,不斷提升改造旅游景點,走漁旅融合發展之路,投資4000多萬元開發三水灘休閑旅游度假村項目,還新建了游客中心、漁民之家、初心廣場、巴斗泉驛站等景點,讓古老的漁村融入了現代化的生活元素,具備了鄉村旅游“吃、住、游、樂、購”的條件,整個村莊由特色漁文化、紅色文化以及原始風貌的海邊風情景點,串聯成一條3公里長的旅游觀光線。
“看海潮、觀海鳥、品海鮮,住漁家、享漁趣、游漁村……這些漁村風情在這里可以一站式盡享,感覺非常方便,巴斗村的生態旅游做得很好。”行走在巴斗村中,只見處處“漁”影,銀川市新聞傳媒中心黨委委員、總編室主任烏江義感嘆道。
“嗨的喲來,吭呀!吭呀個號來,哎啰……”這來自大海邊的聲音,悠遠高昂。這聲音凝聚著東臺漁民的勤勞和智慧,這聲音就是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弶港“漁民號子”。“這些‘漁民號子’內容豐富,聲情并茂,非常富有生活氣息,極具地方特色,真實地體現了漁民勞動的過程。”長江日報生態傳播中心主任金濤表示,這次采風行行程安排非常充實,對鹽城這座城市有了更深刻的印象,空氣質量很好,從市區到鄉村無一不干凈整潔、生態宜居。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