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 | 《彩瓷帆影》圖書分享會在長沙市圖書館舉行
8月27日,由湖南文藝出版社、長沙市圖書館、湖南大學中國全民閱讀研究中心“終身閱讀者”項目主辦的《彩瓷帆影》圖書分享會——國寶“歸來”:1200年前火遍全球的長沙窯在長沙市圖書館舉行。
作家、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紀紅建站在歷史的第一現場,以尋訪之旅記寫創作的《彩瓷帆影》一書揭秘了長沙彩瓷的魅力,重拾讀者心中的長沙窯。
(相關資料圖)
《彩瓷帆影》一書
活動現場,中國古陶瓷學會副會長、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李建毛,長沙銅官窯博物館館長瞿偉,湖南省收藏協會副會長、長沙窯研究會副秘書長林安,安禪茶器、湖南曉芳窯體驗館主理人孟金鷗與《彩瓷帆影》作者紀紅建進行了精彩對談,帶領讀者親歷唐朝時長沙彩瓷的輝光。湖南文藝出版社總經理、總編輯譚菁菁在活動中致辭。
分享會現場
長久以來,長沙窯的歷史和價值卻不為人所知。直到1998年,一艘名為“黑石號”沉船在印尼被打撈出水,人們從船上的67000多件文物中,發現了56500余件長沙窯燒出來的彩瓷,這一發現震驚了世界。2018年,來自湖南博物院的長沙窯青釉褐彩詩文執壺登上央視文化歷史節目《國家寶藏》的舞臺,它的詩情畫意令觀眾折服。
作家紀紅建是長沙市望城人,他的家鄉與長沙窯的唐代古窯址區只有一河之隔。談及為什么創作《彩瓷帆影》,紀紅建分享了他的心路歷程。紀紅建與長沙彩瓷有共同的故鄉,他從小就聽著父輩關于長沙窯的故事長大。2017年,他以作家的身份真正進入和理解長沙彩瓷,開始了艱辛而投入的寫作,在此過程中,他更加清晰地認識到,長沙窯是怎樣的一座文化寶藏。在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瓷器上,長沙窯記錄著1200多年前的歷史,記錄著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中的開放、包容、創新……同時,還有凝固在瓷器上的書法、詩歌、繪畫。作為一名報告文學作家,紀紅建始終關注他所選擇的創作題材的時代價值。雖然長沙彩瓷的輝煌距今已有千年之遠,但它所承載的文化歷史底蘊具有超越時間的力量。
紀紅建表示,通過長沙彩瓷可以看到一條滄桑輝煌的人類發展和文明進程的道路。長沙窯擁有的每一種工藝創新,長沙彩瓷的每一次出江入海,背后都有無數普通百姓的艱難嘗試,甚至不乏命懸一線的生死較量。以外,千年之后研究、守護長沙窯的一代代學者、專家也令紀紅建動容,他們甘守寂寞,為長沙彩瓷的傳承發展前赴后繼,做出了巨大的奉獻。
現場簽售
在對談環節,古陶瓷學會副會長、湖南師大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李建毛談到,長沙彩瓷在中國瓷器史上是十分獨特的存在,它以彩色另辟蹊徑,在南青北白的瓷器格局中劃出一道靚麗的色彩,與青瓷、白瓷形成“南青北白長沙彩”三足鼎立之勢。因為與主流審美不同,長沙窯燒制的彩瓷起初大都面向海外市場。但隨著時間發展,原本用于外銷瓷器的彩繪技術與中國的詩歌結合在了一起,形成一種獨特的形式創新。
目前,長沙彩瓷已經得到了許多陶瓷專業領域研究者的關注,在收藏界亦小有名氣。據長沙銅官窯博物館館長瞿偉介紹,由于社會各界對長沙彩瓷的關注和保護,直至今日,在長沙湘江之畔的彩陶源村,人們燒制彩瓷的窯火仍未熄滅,在這里仍然能看到釉下彩繪、模印貼花的工藝傳承,甚至有機會親身參與模擬長沙彩瓷的整個制作流程。
湖南省收藏協會副會長、長沙窯研究會副秘書長林安表示,長沙窯在世界制瓷史上率先進入彩瓷時代,從此瓷器上出現了彩色,而當長沙彩瓷沿湘江、長江,進入東海、南海、印度洋,去到波斯灣沿岸國家,最終進入紅海來到埃及,在這條波瀾壯闊的海上絲綢之路中,長沙彩瓷也為世界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