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美容行業市場規模 皮膚美容行業消費現狀分析
隨著中國消費者對皮膚美容產品的使用場景將不斷豐富化,他們對皮膚美容產品的舒適度、功效性及個性化的要求也會日漸提升,從而推動皮膚美容產品生產商更加專注于研發出具有更多功效、高品質并受消費者喜愛的產品。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2-2027年皮膚美容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規劃咨詢綜合研究報告》顯示:
皮膚美容行業市場規模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數據顯示,從2016年至2020年,中國醫療美容服務市場的總收入已從776億元以11.0%的復合年增長率增至1176億元,并預計由2021年的1353億元以19.7%的復合年增長率在2025年進一步增至2781億元。
當前,在我國各類美容機構市場份額占比中,正規合法的民營連鎖整形美容醫院和單店整形美容醫院(診所)分別占21%和26%,美容沙龍美容機構占19%,公立醫院美容機構占34%,美容機構占據整形美容領域半壁江山。
統計顯示,中國美容機構經濟每年以15%的速度遞增,每年有難以計數的美容機構產品、高科技設備問世。中國“美容經濟”正在成為繼房地產、汽車、電子通信、旅游之后的中國居民“第五大消費熱點”。美容機構就業人員總數約為2600萬人,機構266萬家。
從美容機構地域上來看,經濟發達省份和地區美容機構消費的群體大,特別是在一線城市及東部沿海地區。從美容機構企業類型來看,民營企業占據主導,大型美容連鎖集團或將出現。行業集中度方面,由于美容機構行業處于競爭期,缺乏連鎖龍頭機構,實質上市場份額非常分散。
主流美容消費區間在每月100-500元之間,占44.6%。而在地域分布上,沿海省份較內地美容消費更高,收入及學歷越高,更舍得在“顏值上”下本錢。美容消費1000元以上的僅占13.5%。
國產品牌占比42.5%,占比最大,其次是日韓品牌,占比接近國產品牌,為40.3%。在品牌選擇上,國產和日韓是最受歡迎的護膚品品牌,除了廣告和渠道觸達,品牌價格合理且效果不錯是消費者最看重的因素。可見,大多數中國女性在選擇品牌時,更看重產品性價比。
皮膚美容行業消費現狀分析
近年來,通過多元化、互動式的營銷手段,大量國產品牌出現在消費者的視線中,并通過線上線下信息傳播,逐漸成為明星國貨產品。隨著消費者對皮膚美容的了解逐漸深化以及對相似產品鑒別能力的提高,各大產品之間的競爭也將愈發激烈。
2019 年至今,“她經濟”、“宅經濟”興起,電商及社交平臺的不斷發展,家用美容儀步入了蓬勃發展期,進入者增多,家用美容儀價格顯著下降,覆蓋普通消費階層,消費者看重技術、原理、功效、參數,行業進入成熟期。據不完全統計,2021-2022 年11 月,美容儀領域的融資約有16 起,半數品牌融資金額為千萬級,有三家品牌達到億級,受資本青睞體現出賽道增長潛力大。
按照技術、功能分類,目前市場上主流的美容儀一共有三大類:一是光電加熱類如射頻產品等,這類儀器的作用主要是緊致皮膚、抗老等,所以受眾面很廣;二是電流類產品,主要功效是促進皮膚新陳代謝;三是光照類,比如常見的紅藍光美容儀。
2021 年中國家用美容儀市場規模約為100 億,預計到2025 年將達到251-374 億,家用美容儀市場空間廣闊。我國美容儀行業起步較晚,伴隨消費升級,美容儀的使用場景從專業美容院線擴展到家庭應用場景,品牌也從外資品牌主導到國內品牌逐漸興起。
未來,美容機構還將繼續發展,今后幾年,美容機構以科技創新、品牌創新、質量創新、服務創新為本的“新美容經濟”勢必將成為中國第三產業中的最大亮點。預計2022年美容機構市場規模將超過15000億元。
本報告對國內外皮膚美容行業的供給與需求狀況、相關行業的發展狀況、市場消費變化等進行了分析。重點研究了主要皮膚美容品牌的發展狀況,以及未來中國皮膚美容行業將面臨的機遇以及企業的應對策略。
報告還分析了皮膚美容市場的競爭格局,行業的發展動向,并對行業相關政策進行了介紹和政策趨向研判,是皮膚美容生產企業、科研單位、零售企業等單位準確了解目前皮膚美容行業發展動態,把握企業定位和發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
了解更多行業數據詳情,可以點擊查閱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2-2027年皮膚美容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規劃咨詢綜合研究報告》。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