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晉商之都
一些對太原歷史文化感興趣的人,在看過研究晉商的專家們的論文后,會發現,在研究晉商的論文中,出現最多的是“晉中商人”“晉中盆地商人”,關于太原的說法卻很難找到,這讓人感到困惑。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晉商大戶屬于太原府
晉中市,春秋屬晉,戰國屬趙,從秦、漢到明清均屬太原郡、太原府管轄,1949年稱榆次專區,1958年改稱晉中專區,1970年改為晉中地區,其間,晉中不是一級政權建置,而是省派出機構,在1999年晉中地區改為晉中市。而學者們研究的晉商,主要是指明清以來到民國這500年間,在歷史上屬于太原府、汾州府的商人,這些商人是明清兩代晉商商幫中的中堅力量。我認為,民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學者們在研究晉商時,從來不涉及太原,或者很少提到太原,主要是因為行政區劃造成的。
從元代開始實施行省制度以來,在明清兩代,山西行中書省最高機構及其署址均設在太原府。后來調整地方建置,把太原府所屬的汾州劃出,新建汾州府,但是晉中地區的大部分依然屬于太原府。資料顯示,明清以來,尤其是清代雍正之后,當時的太原府所轄一州十縣,即岢嵐州(今忻州市岢嵐縣)、嵐縣(今呂梁市嵐縣)、興縣(今呂梁市興縣)、陽曲縣、太原縣(今太原市小店區、晉源區)、榆次縣(今晉中市榆次區)、徐溝縣(今太原市清徐縣)、交城縣(今呂梁市交城縣)、文水縣(今呂梁市文水縣)、太谷縣(今晉中市太谷縣)、祁縣(今晉中市祁縣)。可以看出,祁縣、太谷、文水、榆次和徐溝等晉商大戶聚集之地都由太原府所轄。
現在太原市所轄僅有其中三縣即陽曲縣、太原縣、徐溝縣、交城縣一部分(今太原市古交市)、靜樂縣一部分(今太原市婁煩縣)。現太原政區面積不及清太原府的三分之一。祁縣、太谷、榆次、交城、文水5個縣不在今天太原市政區內,沿革數百年的晉商文化受政區之掣肘,影響了太原晉商文化的探索和研究。我認為,文明和文化的產生發展,有其自身的脈絡,研究一地之歷史文化,不應受到歷史上改朝換代、轄區盈縮、多經變幻的掣肘,而被割裂、被斬斷,而應當使用歷史地名。就像我們在研究閻錫山時,首先要弄清他是山西五臺人,而不應因其故里河邊劃屬定襄,而說他是定襄人;研究元好問時,應該知道他是元代太原秀容人,而不能因為政區重劃,而說元好問是忻州忻縣人。研究歷史上的晉商也是如此,說他們是“晉中商人”或者是“晉中盆地商人”就不妥當,因為當時并沒有“晉中”建置。
晉商之都是歷史事實
太原是晉商之都是歷史事實。從行政建置角度講,明清兩代500多年間,太原府是省府兩級政權的治所,是山西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也是山西交通的樞紐。從城市建設規模來看,歷史上的太原城在北方是少有的大城市。太原府在朱棢尚未就藩時,他的岳父永平侯謝成奉敕擴建太原城。史載,“謝成展東南北三面,周二十四里,高三丈五尺,外包以磚,池深三丈,門八,東曰宜春、迎暉,南曰迎澤、承恩,西曰阜成、振武、北曰鎮遠、拱極,外各建月城。”明代太原城是長江之北僅次于國都北京的大城,以秦王就藩之地西安城而論,其城“周二十一里,高三丈五尺,門四,月城四”,其規模遠不及太原。太原的地方志書和民間有傳諺說:“花花真定府,錦繡太原城。”多年來訛傳為太原東西兩山植被繁茂,綠色如屏,故有“錦繡太原城”之說,其實所謂錦繡太原城在《陽曲縣志》中早有明論:“八門四隅建大樓十二,周垣小樓九十,……崇墉雉堞壯麗甲天下,昔人有錦繡太原之稱”。
歷史上的太原城也是商業之都。宋以后,太原地方習俗大變,重仕之習被重商之風所取代。尤其是明清時期,太原的商業迅速發展,繁盛一時。在當時,同業的商鋪往往聚集在一條街道上,時間一長,這條街道便以其行業命名了。如帽兒巷、大小剪子巷、大小鐵匠巷、靴巷等是古代太原手工作坊的所在地;南北牛肉巷、豆芽巷、棉花巷、柴市巷、雞鵝巷(通順巷)等是過去太原肉、菜、柴與日用品的集市。此外還有,鐵菊巷、豬頭巷、豬耳朵巷、盤碗巷、會錦店、鑼鍋巷、韶九(燒酒)巷、紙巷子、馬市街、東羊市、西羊市、騾市巷、炒米巷、石子巷(并入柳巷)、茄皮巷、東米市、西米市……太原市的商市街巷名占到當時200多條街巷的三分之一強。
還有一些知名的商業街道。鼓樓街,在清后期,錢莊票號云集,大清銀行的山西總行、閻錫山時的山西省銀行等都建在此,全省主幣、輔幣以及各種流通貨幣,都需流通于此。這條街是地地道道的山西金融中心。鐘樓街,是太原百余年來的商品集散中心,其經銷的商品,從吃到穿,從玩到用,從小到大,從低檔價廉到高檔貴重,從出生嬰兒的用品,到耄耋之年的壽禮壽品,無所不有,無所不包。橋頭街,太原風味名吃有十,這里獨占其三:“清和元”的頭腦,“六味齋”的醬肘花,“認一力”的羊肉餃。太原無疑是當時的商業中心,也是晉商之都,而晉商以太原輻輳天下,當是毋庸置疑之事。
行政區劃需要擴大
研究晉商、提出太原是晉商之都不是發思古之幽情,是尊重歷史,是為現實服務,更好發展現代經濟。在對晉商之都有了清晰的認識后,我們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使人困惑的太原的行政區上,因為這一模式正制約著太原的經濟發展。
在現行的行政區模式下,太原的發展方向不是根據城市的功能及所輻射的區域范圍確定,而主要按不盡合理的行政區劃來確定;也不是按照區域經濟聯合體的要求加強行政區域內部的經濟聯系,而是主要按照市帶縣的行政體制,實施經濟管理,因而不利于實現太原的率先發展,甚至會成為太原快速發展的體制障礙。太原市的行政區劃小,導致土地資源和人口資源兩大基礎資源的不足。現在太原市總面積6988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4.4%,總人口330多萬,約是全省人口的十分之一。太原目前的行政管轄區域,不及清太原府的三分之一,是歷史上最小的太原,和省內其它地級市相比,只比陽泉稍稍大一點,與晉城接近,比朔州還小,作為省會城市,這樣的土地資源與人口資源明顯造成可持續發展的空間不足。
作為晉商之都的太原,要想續寫晉商500年的輝煌歷史,更好地發展經濟,解決行政區劃應當引起各方面的關注和重視。重新進行行政區劃,擴大行政區劃是一個辦法。突破太原現有的行政區劃的限制,把區域面積或范圍大體上調整和恢復到歷史上多數時期“太原府”的區域框架,既可增加省城區域發展空間和綜合經濟實力,又有利于解決太原在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實現區域性經濟協調發展。
執筆/賈尚志
來源:太原日報
原標題:太原:從“行政區劃”看“晉商之都”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