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運營商需4改變,勿換領導太快!
今年早些時候,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三家通信運營商聯合舉辦了電信行業上市公司投資者交流活動,三大董事長都開誠布公地談了企業和行業現在和未來的趨勢,通信運行行業已經在轉型,其價值被低估。各位老總們這兩年也是在各種公開場合不遺余力地宣傳自己的數字化轉型,宣傳科技創新成果,展現運營商新面貌。
(資料圖片)
據粗略統計,三大運營商在今年前6個月數字政務類中標總額,占全國總量的50%左右,其中政務應用占比更是達到70%左右。資本市場對云計算廠商普遍給到4到8倍的市銷率估值,按照這個估值公式,2021年聯通云業務收入163億,2022年收入翻了一倍還多達到361億,2023年繼續保持著40%的增長速度,僅此一項應能撐起1400-2500億的市值,而目前中國聯通A股經過了一年多的上漲和調整后總市值才1600多億,中國電信和中國移動還好些,分別達到5000多億和突破2萬億市值,但也是與其地位不相符,還有潛力。
通信行業價值回歸是大勢所趨,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行動和時間來改變,通過改變來讓社會重新認識三大運營商。至于數字基座和業務層面的東西,董事長們都講的很清楚了,我在這里談談對企業內部做出改變的幾點看法:
1、希望領導班子盡量穩定一些
企業發展,歸根到底是人在推動,一個企業在社會上的形象,領導人的表現非常關鍵,比如雷軍的形象表現可以代表小米,馬化騰代表騰訊,張一鳴代表字節跳動等等,資本市場對這些企業的認可,很大程度上是對這些企業創始人或者其高管們的認可,相信他們有能力讓企業保持快速健康發展。而三大運營商都是國企,有個特點是各級領導班子隔幾年就換一波,還經常對調,換一波后企業內部就會迎來一些“動蕩”,涉及到總部、省市等多個層級,如果我是機構投資者,我對這樣經常變換領導的企業的未來發展是心存疑慮的,因為不穩定啊,戰略如何長期落地?執行層如何有長久明確的方向?
2、持續提升企業社會形象
說實話,前些年通信行業惡性競爭頻發,員工們低三下四求人辦業務,無底線的價格戰還算文明,可笑的是為了爭奪客戶有的地方運營商之間還“大打”出手,再加上一些員工為了完成KPI而違規給客戶辦理業務等等,讓運營商的社會形象降到了冰點,各種媒體自媒體只要一說運營商的不好就一呼百應。好在后來主管部門規范了運營商的營銷行為,再加上中國鐵塔的成立,讓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有了統一組織,大幅提高了話語權,徹底扭轉了運營商的形象,運營商提速降費、千兆光纖普及、傾力建設5G才成為社會正面宣傳的素材,否則在過去那種輿論環境之下,運營商干再多好事兒換來的也是罵聲。
但現在又出現了不好的苗頭,就是在信息化ICT市場領域,三大運營商又在撕逼大戰了(當然,參與競爭的還有諸多社會公司),過去用的那些惡性價格戰手段又死灰復燃,而且時不時做些小動作打擊競爭對手,自己中不了標就質疑、投訴甚至耍賴,有時候連甲方也不放過一起被折騰。雖說商場如戰場,大家也都是在利用規則來PK,但長此以往,這在客戶中樹立的又是什么形象?在輿論上又會是什么導向?
萬事德為先,運營商搞經營發展,先把人做好,在社會上樹立起良好口碑很重要,而良好口碑是由領導干部和員工在與外界交往尤其是在進行業務合作時候慢慢積累起來的,一言一行都代表了企業,尤其是在面對競爭時候表現出理性和格局更會難能可貴,運營商是不是應該做出一些這方便的規范,嚴格限制惡性競爭行為,嚴禁貶低甚至詆毀競爭對手……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希望運營商之間多一些這樣的行為,讓投資者不再覺得你們的創新業務領域是個盈利低、競爭太激烈的紅海,而是市場營銷行為規范,可以扎扎實實有盈利有持續增長潛力的藍海。
3、重視員工歸屬感和榮譽感
干過多年通信的老員工們應該有體會,過去的運營商內部是很有溫度的,企業在各個方面都很關心員工,重視企業文化,領導和員工之間的關系也非常融洽,員工滿意度高,歸屬感強,以企業為家,所以對客戶服務起來能夠發自內心地微笑。
如今的運營商內部,很多地方就像是用冷冰冰的KPI關聯起來的積木,領導和員工之間是利用和被利用的關系(因為變動頻繁,領導也不知道過兩年會去哪里工作,自然無瑕關注太多員工長遠利益),部門之間互相扯皮,與自己關系不大的事情能推則推,一些員工心想:不過是工作而已,沒有什么對企業的責任心,反正企業不是我家的。
當然有的地方做的還是很好的,員工凝聚力強,企業健康發展,但還是有很多地方基層做的不夠好,對一線員工尤其是客服、營業員、裝維崗位關懷不夠,缺乏人性化,進而影響到了整個企業形象的樹立。可能有的人會說這些一線崗位大都是外包員工,流動性大,那么如今的運營商,為何正式員工就不能干這些崗位?可以通過崗級和待遇向這些一線傾斜,來鼓勵正式員工去做這些工作啊,每年新招聘的大學生,可以去干客戶經理,支撐經理,也可以去做營業員、裝維經理,慢慢成長成班長、廳主任、裝維隊長,崗級的提升要快于其他崗位,培養一批一線骨干人才,不好嗎?我覺得這在基層比把過多人推向信息化ICT業務要強,創造的價值要更大。
如果一線的服務團隊個個精干,如果都能像招商銀行那樣,那對外展現的就是另一翻形象了,對機構投資者會有所打動。
4、繼續引進牛人
阿里巴巴、騰訊、字節跳動、華為這些互聯網巨頭有如此輝煌的發展,歸根到底還是國內最頂尖的人才在他們那里,牛人在哪兒,技術就在哪兒,好產品就出自哪兒。通信運營商現在重視了技術,也在不斷招納賢才,但沒聽說有什么頂尖的技術大拿去了運營商,既然華為能夠招聘“天才少年”,運營商為何不能?沒有最頂尖的人才,產品就不可能有真正鶴立雞群的競爭力,資本市場對你的評價就會還停留在原來的認知水平上。但引進業界牛人需要花大價錢,需要給人家創造創業的條件,搞項目也需要時間,風險不小,運營商是否有勇氣去嘗試?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