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表支持SIM卡?沒了eSIM只能出此下策
對于如今的智能手表來說,除了通過藍牙與智能手機配對外,支持獨立網絡連接能力和獨立通話的功能也被許多消費者所看重,因此例如小米Watch S2這類不支持相關功能的產品也被認為頗為遺憾。近日在IMEI數據庫中出現了一款產品型號為“M2233W1”的小米新款智能手表,也被認為極有可能正是小米Watch 2 Pro,并有望補齊Watch S2的這一短板。不過有消息源透露,這款新品并非通過類似目前主流的eSIM方式來實現,而是直接支持實體SIM卡。
【資料圖】
如果相關傳言屬實,那么在智能手表這樣的一個小體型設備上設置SIM卡槽著實有些奇怪,但可能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自今年5月末開始,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就已陸續宣布暫停辦理eSIM一號雙終端與獨立eSIM業務的辦理,并且至今恢復辦理的時間也尚未確認。這也意味著已經辦理了eSIM相關業務的用戶可繼續正常使用,可一旦取消可能就無法再次辦理。
簡而言之,從2018年開始試點的eSIM業務在經過了五年時間之后似乎被暫停了。而所謂的“eSIM一號雙終端”,是指能夠實現手機與可穿戴設備的綁定,并共享同一個電話號碼、話費,以及流量套餐,且無論主叫及被叫對外均呈現的是同一個號碼。而在這類可穿戴設備上綁定eSIM后,就使得其能夠實現獨立的蜂窩移動網絡通信能力。
eSIM相關業務的暫停,也意味著未來這類可穿戴設備支持eSIM功能將會變得沒有意義,畢竟沒有運營商的配合,這個功能就是無根浮萍。然而對于智能手表來說,獨立通話和上網功能無疑是個非常重要的賣點,因此用實體SIM卡的方式來實現就變成了最為合適的策略。
那么為什么eSIM會被三大運營商不約而同的暫停呢?這就需要從這個功能本身說起了。eSIM的全稱是Embedded-SIM,也就是嵌入式SIM卡。其實質上是將SIM卡上管理和存儲移動網絡運營商的身份信息等加密數據,由原來存放在UICC電路上改為直接集成在主板的芯片上,因此也就不再需要實體卡槽。事實上,eSIM帶來的更高靈活性不僅僅是為這類設備節約了寸土寸金的內部空間,還有利于用戶實現電信業務即通即用的體驗。
既然如此,有著諸多優勢的eSIM為什么不僅沒有被大規模推廣,反而會暫停呢?有用戶將矛頭指向了運營商,畢竟eSIM有利于相關設備生產企業和消費者,卻唯獨對于運營商的現有營收模式是幾乎沒有任何幫助的。事實上,代表通信業鑒權技術進步的eSIM,其實是由消費電子企業、準確來說是蘋果力推的。早在2012年,蘋果方面在iPad Air2上使用了這一當時還被成為Apple SIM的技術。
對于蘋果等設備生產廠商而言,eSIM無疑是解放機身內部空間的有效方式,而且SIM卡槽對于機身內部空間的占用不僅體現在體積上,還因為其本身必須布置在機身邊緣,所以還會對產品設計帶來諸多的限制。相較之下,eSIM則僅僅只是一顆芯片,可以被直接安置在主板上。
但必須要承認的是,由于蘋果的A系列仿生芯片敢于使用更多的晶體管和更大的面積來換取性能,所以eSIM帶來的優勢也是客觀存在的。
而eSIM卡的引入,使得用戶能夠更靈活的切換運營商和自費套餐,這對于運營商的業務管理和用戶流失控制就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運營商方面顯然不希望用戶繞過他們的控制,更不愿意承認自己只是類似水電氣一樣的基本服務供應商,反而是希望借著用戶去營業廳里辦理SIM卡、轉卡等手續來增加自己的存在感,借機來推銷額外的服務。一旦這些能夠借助eSIM實現完全的線上化,運營商的算盤無疑也就落空了。
一旦eSIM普及,用戶就能夠在設備上在多個運營商之間隨意切換,顯然就會大幅削弱運營商對于用戶的控制,更無法通過換號換網的束縛來綁定用戶。而承載著用戶數據的SIM卡同時還是運營商的最重要資產之一,又怎能拱手讓人。所以eSIM背后也意味著運營商商業模式的變革,從控制用戶到用戶自主選擇的變化顯然就動了運營商的蛋糕。
蘋果方面能夠在海外市場推動eSIM的落地,是因為iPhone在當地的市場地位過于強勢,例如其在美國超過50%的市占率,讓包括AT&T、Version在內的任何一個運營商也不能忽視對于eSIM服務的建設。最為核心的問題是,實體SIM卡的消亡還代表著用戶不再綁定在號碼上、而是綁定在手機上。從iMessage到FaceTime、再到Project Fi虛擬運營商,運營商們恐懼的手機廠商侵蝕其基礎能力的事情在eSIM上幾乎是集中式爆發了。
然而近年來運營商在5G網絡建設上投入了海量的資源,現在正是回收成本的時候,一個eSIM就能夠讓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用戶流失,顯然無論是哪一家運營商都很難接受。既然當年三大運營商能聯合起來試圖逼迫騰訊向用戶收取微信使用費,那么現在自然也可以聯合起來給eSIM使絆子。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