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互助縣6000畝紫葉香筍喜豐收
(資料圖片)
當前,正是高原夏菜收獲的季節,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推廣種植的6000畝紫葉香筍喜獲豐收,目前正在大量收獲上市,熱銷省外市場。互助紫葉香筍已形成種植規模,不僅提質增效,還助農興產又富民,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綠色引擎。
近日,記者走進南門峽鎮卷槽村,一片片綠油油的香筍地映入眼簾,一根根成熟的紫葉香筍翠綠挺拔,村民正忙著將成熟的香筍砍莖、去葉、打捆、搬運……現場一派豐收景象。紫葉香筍種植戶馬生銀高興地說:“我們已經連續采收10多天了,采摘后的新鮮紫葉香筍稱重后會立刻裝車發送,以保證菜品的質量和口感。我們都是電話里談好訂單,直接發給北京的客商,一天能裝5車大約50噸。在縣蔬菜技術服務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我開始種植紫葉香筍,從最初的100畝,發展到現在的300畝,這里生產的香筍口感脆爽、品質佳,深受市場青睞。”
紫葉香筍規模種植在給馬生銀帶來可觀收益的同時,也帶動了周圍閑散勞動力的再就業,讓周邊更多的村民參與受益。該種植基地現吸納長期農民工20余人,收獲緊張時一天有50多人在基地務工。
卷槽村村委會主任祁多杰向記者介紹:“我們村2021年以來就開始大面積種植紫葉香筍,共流轉了全村的670畝土地,全部用于種植紫葉香筍。去年群眾在蔬菜基地務工的收益很好,一年能掙1萬多元。今年,我們繼續組織群眾在家門口務工,實現農忙務工兩不誤。”
鄉村振興路上,因地制宜選擇富民產業是關鍵。南門峽鎮秉持大力培育特色產業發展思路,始終堅持以增加群眾收入為核心,以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為突破口,充分利用海拔高、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灌溉水質無污染等地理優勢,不斷加大產業調整力度,因地制宜持續發展壯大紫葉香筍種植產業,有效帶動就近就業群眾5000余人、脫貧戶700余人,既讓田間豐收,也讓錢袋子“豐收”,真正成為群眾的增收菜、致富菜。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