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雕刻之鄉”曲陽 感受國家級非遺曲陽石雕魅力
央廣網保定8月29日消息(見習記者王藝霖 通訊員葛淑霞 唐笛)在保定市曲陽縣城園南路一條不足百米的大師街上,聚集著40余位本土雕塑工藝美術大師和非遺工匠。他們潛心創作的原創作品題材多樣、風格迥異,給人以靈動的美感和濃厚的藝術享受。
曲陽縣“大師街”藝術街區(央廣網發 唐笛 攝)
(相關資料圖)
在河北省工藝美術大師王月明的工作室里,65歲的王月明正在為自己新作《春曉》打泥稿。“石雕創作不僅是對石頭進行精心雕琢,更是一個情感與靈魂的傾注過程。”王月明介紹,“從七八歲就開始向老一輩雕刻大師們學藝,拿著錘子釬子在石頭上直接雕鑿不同,他們那代人講究工在先,而我們講求藝在先。”
王月明為自己的新作《春曉》打泥稿(央廣網發 辛宇 攝)
曲陽縣被譽為“雕刻之鄉”,據《曲陽縣志》載,早在漢代,該縣西羊平一帶石工即用大理石雕刻碑碣諸物。穿越千年時光,今年7月15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曲陽石雕在央視一套《非遺里的中國》河北篇中,再次走入了人們的視野。
雕刻工藝美術大師馬騰原、和紅茹夫婦工作室的陳列架上,《冬奧萌娃》《十二生肖》等雕刻作品造型別致、生動可愛。“70后”的馬騰原畢業于曲陽雕刻學校,師從國家非物質文化石雕代表傳承人甄彥蒼。“以前我們主要做一些雕刻工程,后來市場出現了波動,我就跟同行們琢磨著走文創這條路。”性情沉穩的馬騰原說,“我們一直堅持到現在,雖然搞文創沒有太高的收入,但能將雕刻這項傳統技藝傳承下去,并且把自己的構思變成一件件文創作品,就很知足了。”
現在,馬騰原已經是河北省工藝美術大師、河北省突出貢獻技師,先后有30余件雕刻文創作品獲得省級以上獎項,40多件原創作品申報了版權保護。
在通往雕刻小鎮羊平的道路兩側,各種造型的石雕產品令人目不暇接。然而,人們不知道的是,這些石雕產品的絕大部分工序都是在數字雕刻機上完成的。與傳統雕刻先切出大體框架再進行精細加工不同,數字雕刻是先將3D掃描數據輸入電腦,再由數字雕刻機完成產品的整個生產過程。
學生正在學習數字雕刻技術(央廣網發 唐笛 攝)
“作為一名雕刻技師,我常常想,自己費盡心力的得意之作,如果能夠像復印機那樣復制出來就好了。”河北省數字化雕刻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會長張玉強回憶說,“于是,我就在網上搜集相關資料,在引進南方數控木雕設備的基礎上對刀具、軟件等進行改進和二次研發。2011年,我們的數字雕刻設備研發成功。2015年,我們成立了自己的數字雕刻設備公司。現在,公司已經成為集數字雕刻技術研發、數控設備生產銷售售后,3D打印機研發應用、數字建模、數控人才培訓、雕刻生產于一體的全產業鏈企業。”
操作人員在石料加工前為數控雕刻機輸入指令(央廣網發 辛宇 攝)
在張玉強公司2000多平方米的生產車間里,機器發出隆隆的轟鳴,而廠房內卻鮮見工人的身影。“操作人員只需要在端口輸入指令,雕刻機便會按照指令自動生產。”張玉強介紹說,“使用數字雕刻設備效率高,產品精準度有把握,綜合算來效率是人工的七八倍。曲陽的雕刻企業,基本上都配備了數字雕刻設備,但是有些工序機器是代替不了人工的,需要兩者結合起來。”
傳承千年的曲陽雕刻技藝,迎來了屬于自己的數字時代。如今,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中國曲陽雕塑文化產業園,已擁有省級雕塑大師45位,高端雕塑藝術人才數量居全國第一。園區帶動了10個鄉鎮共計10萬余人就業,全縣雕塑文化產業年產值達到90億元,成為拉動曲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關鍵詞:
相關文章
精彩推送
利好投資者!傭金即將下調,三大頭部券商行動了!日本化妝品安全引發擔憂,A股化妝品股站上風口,多股上半年營收利潤雙增
日本化妝品安全引發擔憂,A股化妝品概念股聞訊起飛。 今日三大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