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如何全面做好豬場的細節管理?種、料、繁、舍、病、管
在養豬行業里這么多年,全靠6個字,今天分享給大家。這6個字是中國農業大學張忠誠教授在給我們上《家畜繁殖學》的最后一節課上告訴我們的,張教授講記住了這6個字,畜牧專業課程就基本學完了。這6個字是“種、料、繁、舍、病、管”。第一個種,即品種;第二個料,即飼料營養;第三個繁,即繁殖技術;第四個舍,即豬舍環境和設備;第五個病,即疫病防控;第六個管理。
(資料圖片)
以上6個方面如果按重要性排序,我覺得順序應該改一下。剛才幾位嘉賓都認為品種很重要,美國認為品種占40%,
我作為育種公司的一員也認為品種很重要。但就國內現狀而言,我認為決定大部分豬場效益水平的還是疫病防控問題。
按照木桶理論來講,病的問題相當于桶底,桶底有問題漏水,桶能盛多少水就不僅僅取決于那塊短板了,還取決于桶底漏水的程度(疫病的嚴重性)和漏水時間長短(疫病控制速度)。
第二是管理,它相當于木桶的箍,如果管理不到位,就像木桶的木板鎖不住水一樣,水會從縫隙往外流,所以箍必須要扎實。但這個“扎實”要講究個度,太緊了就會把木板弄變形甚至折斷。這就是管理的平衡藝術。
第三是舍,即環境、工藝和設備,冬天冷夏天熱,氨氣濃度很大,在這樣的環境下很難養好豬,所以需要改善豬舍環境。當然我不是提倡大家都裝空調系統,這個在國內很多豬舍不具有推廣價值。但無論如何,舍內環境必須盡可能的重視好,管理好。
第四是繁殖,現在我們的人工授精技術已經普及了,但是很多豬場都沒做到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繁殖上還有很大的潛力。母豬發情鑒定、配種時機的掌握和配種流程等不用花很多錢就可以改善。
接下來才是飼料和品種。我國的營養研究水平基本能與世界保持同步,豬場要做好的是按標準飼喂和根據豬群實際情況適時調整問題。當然自拌料的還要把好原料關。
雖然我從事種豬行業,但是我認為品種改良并不是每個豬場的當務之急。按照我們國家提供的數據,每頭母豬每年提供15頭上市豬,這個水平什么品種都能達到,生產水平不高的也可以達到。只要是頭正常的母豬,理論上每年提供20頭肥豬都是很容易的事。
現在導致我們生產水平低的直接原因還是疾病和管理,管理不需要花錢,只要用心就可以做好,精細化管理做到位,效益就自然提高了。換豬種、重新建場都是需要大投資的,家家去做不現實,但是改善舍內環境,提高團隊效率,圍繞以上6個字把豬場經營好,提高生產效益是可以做到的。
對于提高效益,我認為養豬行業要提高三個層面的效率。生產效率,這是最基本的,就是讓機器發揮最大的效能,這對每個豬場都適用;管理效率,講績效管理,講流程再造,這對大中型企業有用,對小場沒有多大用處;產業效率,即如何整合上下游產業關系,最終生產出最低成本的豬肉,為市場消費者提供優質安全、物美價廉的產品,提高整個養豬行業的競爭力。這方面對于大型企業尤其重要。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