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氛圍很輕松”,潮州這場生態科普講座引家長點贊
“紅樹林是由紅樹科植物組成的,它們的樹葉是綠色的,因為樹皮富含單寧酸,在空氣中氧化會變成紅色,故而被稱為紅樹林。”8月17日,主題為“探秘紅森林 觀底棲生物”的潮州生物多樣性保護公益計劃之紅樹林底棲動物多樣性保護科普講座在潮州開放大學開講。
當天,廣東第二師范學院教授、博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審專家庫成員,廣東省濕地協會專家委員會專家,廣東省教育廳特色重點學科“生態學”中“生物多樣性”研究方向負責人唐以杰通過幻燈片講解、現場互動提問以及分享有趣的小故事帶大家了解紅樹林、底棲動物類群,并分享了對無瓣海桑的修復過程。現場氣氛熱烈,觀眾積極互動、受益匪淺。
“紅樹植物的適應性很強,擁有多種多樣的根系生存。”唐以杰介紹,它們的種子會在果實里萌發并在母體吸收營養,這時候果實會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會生長成小苗在成熟后扎根灘涂,另一種則是果實中空,密度小于海水能漂流到合適的環境再生長。為了應對大海的高鹽分,紅樹植物的葉片還進化到能分泌鹽。
(相關資料圖)
“以前進貢的時候會選擇西施舌,它肉質鮮美,殼頂淡紫色,可謂形色俱全。”唐以杰指著西施舌的圖片向觀眾分享相關的小故事。唐以杰還告訴大家,貝類是動物界的第二個大群類,也是常見的紅樹林底棲生物類群,至今已知約115000多種,與我們人類的關系也極其密切。
據悉,無瓣海桑是我國華南沿海灘涂紅樹林造林的重要物種,它適應性強、生長迅速,但也對人工林濕地水生經濟動物產生負面影響。唐以杰多年來研究《無瓣海桑引種對人工林濕地水產動物多樣性的影響》《外來無瓣海桑對人工林濕地水生經濟動物的影響機制》等多個與紅樹林底棲動物相關的項目,發布專利《一種修復無瓣海桑人工林濕地底棲動物資源的方法》,最終運用鄉土樹種改造,增養不同的水產動物,對郁密度過高的人工林進行修枝等措施促進珠江口淇澳島紅樹林生態系統恢復。
學生許梓希聽完講座后收獲滿滿,了解了底棲動物與紅樹生態系統的關系,也認識了很多自然界的動物。“如灘涂魚渾身裹滿泥就能在地面上生存,硨磲最大居然能生長到兩米。”許梓希說。
家長許少蘭表示,今天孩子們聽講很積極,面對陌生的知識點也會去思考,回答問題很活躍,這樣學習氛圍很輕松。
本次活動由潮州市全面推行林長制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潮州市林業局主辦,潮州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中心、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潮州記者站、廣東南方日報經營有限公司潮州分公司承辦,并得到深圳市平安公益基金會、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等公益組織的大力支持。
【撰文】董志豪 劉駿
【作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