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快資訊丨我們的父輩丨③96歲“水庫人” 以身作則,將老一輩精神融入子孫血脈
編者按:
山水有來路,早晚復相逢。我們沿著父輩的足跡一路走來,遇見大河奔涌,感知長風浩蕩。回望來時路,哪怕已立于群峰之上,父親才是我們人生最初的那座高山。即日起,大眾網日照推出《我們的父輩》系列策劃,聽父輩講述過去的故事,在代代傳承中感受良好家風的精神力量。
海報新聞記者 郭馨煜 陳璐 日照報道
(相關資料圖)
6月21日,海報新聞記者驅車來到了日照市西湖鎮瞻埠潭村,見到了曾參與日照水庫修建的96歲老人——馮志林。得知記者到來,老人早早地就搬好板凳在門前坐好。雖然96歲高齡,但老人精神矍鑠,將修建水庫的那段光輝歲月向記者娓娓道來。
“1958年建日照水庫,大壩建在俺莊的地上,我們因此搬的家。”馮志林回憶道,那時候我們莊子地理位置好,屬于生活得比較富庶的莊子,就為了修水庫,莊子里的人都搬了家。“我有時候做夢,都夢到在那個村莊里生活。可是,你不搬水庫怎么建,都是舍小家,為大局。”
修建水庫,馮志林主要負責的是后勤運輸,據他回憶,那時候條件艱苦,天天煮地瓜干子吃,也沒有什么機械設備。“就是靠人力,用小推車推,用挑擔挑,抬大筐,揮鐵锨,沒有白天黑夜的干。那時候也不想著要什么回報,一個個充滿干勁。”回想起當時人山人海的“戰斗”場面,馮志林忍不住坐直了身子,雙眼炯炯有神。
“通過修水庫這個工程來看,他們這一輩人是作出了巨大貢獻的。沒有萬眾一心,沒有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日照水庫是建不成的。”村書記李呈龍告訴記者,之前就聽許多村民講了關于修水庫那時候的事情,“為了修水庫,他們響應國家號召,搬離祖輩生活過的土地,不少庫區居民攜老帶幼去投奔親戚。留守庫區的村民,房子被拆了來不及蓋,就在半山腰上搭建簡易的草棚,有時候下大雨,人就得趴在草棚上,不然草棚就被吹飛了。”
人心齊,泰山移。“1959年6月,日照水庫建成了”。回想起水庫建成的場景,馮志林難掩激動之情。
“人工抬、人工推,確實那時候不容易。”時光荏苒,如今馮志林最小的兒子馮玉軍也已經五十多歲了,談到自己的父親修建日照水庫的經歷,馮玉軍感慨萬千,“他們老一輩人確實是吃苦耐勞、無私奉獻……”
“我父親的口碑、為人,村里沒有不叫好的,這個不是靠說出來的,是做出來的。”馮玉軍自豪滿滿地與記者分享,修完水庫以后,父親擔任村里大隊的大隊長,總是以身作則,帶領村民干活。“在我小時候的印象中,干活他總是第一個到地里的,每次回來的時候,他總是最晚一個回來的。鄰居家誰有困難,他知道了就一定會靠上去,給幫幫忙。”
馮玉軍介紹,父親一生耿直、公私分明,“這么多年,父親從來沒有占過公家一分錢的便宜,沒偷拿回家一個地瓜、一粒花生米。”
馮志林用自己的言傳身教,將耿直、善良、勤勞、無私、節儉的品質傳遞給后代。“一輩子勤勞、善良、節約。”馮玉軍告訴記者,就算是現在,我們子女稍微有點浪費,他都會毫不客氣地批評。
記者手記:
回望過去滄海桑田,我們的祖輩,用遇山開路、遇水搭橋的豪情,舍小家為大家的無私,埋頭苦干的品格,書寫了日照水庫歷史的傳奇。看今朝,老一輩的精神早已在他們的言傳身教下、潛移默化間融入了子孫的血脈,激勵后代昂首向前。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