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看老底子的上海人是如何過七夕節的
老底子的上海人是如何過七夕節的呢?根據舊時典籍記載,地處江南水鄉的上海,也曾有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的七夕民俗活動。詳見↓
【資料圖】
品嘗巧果
七夕的節令食品,當以巧果為最。顧祿《清嘉錄》則記載了當時吳地的巧食:七夕前,市上已賣巧果,有以面白和糖,綰作苧結之形,油氽令脆者,俗呼為“苧結”。浙南民間在這一天用大米粉加糖制成一種條形的食品,叫作“巧團”,其中“巧”字寄托著食用者心靈手巧的美好愿望,實際上就是油面糖蜜。
一般市民在家中用餛飩皮油炸成小點心,撒上芝麻,再放上一點白糖,吃起來一口一個酥脆。在七夕這個日子里,就是要讓人甜到心里。秦錫田撰《周浦塘竹枝詞》云:“薄薄鋪平盤巧果,新翻花樣費平章。”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明代就有此俗。“七月七,制米面為各項巧食”,因此有“七月七,吃巧食”的俗諺。
米面制成的巧果
染紅指甲
早年的這一習俗,與當代女子的美甲大相徑庭。那個年代沒有指甲油,沒有化學染品,蘇州人顧祿《清嘉錄》中這樣記載:在整個江南地區,每到七夕節,姑娘們就搗鳳仙花汁,染紅無名指尖及小指尖,叫作“染紅指甲”。
鳳仙花,有紅、白兩色,初夏至深秋,相繼開放,看似不怎么名貴的草本小花,卻很受年輕女子的喜愛。她們先將鳳仙花搗成碎末,再加進明礬和少量的水,涂在指甲上晾干,紅指甲顏色特別鮮艷,而且能保持幾個月不掉色,甚至能夠保持到春節。不僅讓女孩子手指變得更加靈巧,還可以讓年長者過目,使老人家眼睛不花。晚清李行南在《申江竹枝詞》中所述:“金鳳染成紅指甲,玉尖片片弄桃花。”
投針驗巧
七夕前夜,盛一杯沸水和冷水混合起來的“陰陽水”,放置中庭,等天明日出之后,在太陽底下晾曬,直到水面慢慢生成一層薄膜,捏一枚小針放在水面上,觀察水底小針的投影。如果影子是一條細線即為“乞得巧”,如呈現如棒槌等一般的粗線,即為“乞得拙”,以此來檢驗一個女子是心靈手巧還是笨手笨腳,這就是投針驗巧。
浦東人倪繩中撰《南匯縣竹枝詞》說:“彎彎涼月掛銀河,七夕穿針興若何。”因為七夕要乞巧,江南女子一般都工于女紅,過七夕節,女子都要做針線活,于是就有“月下穿針”,有穿五孔針、七孔針、九孔針的傳說。無論是丟巧針里的滿滿儀式感,還是比賽誰穿針引線多,以針驗巧的各種方式,將女紅才藝與競技比賽結合,也為七夕增添了一些集體活動的趣味。
投針驗巧
喜蛛應巧
這一習俗稍晚于穿針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時。據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是夕,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于瓜上則以為符應。”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該習俗歷經多個朝代演變,驗巧之法不盡相同。
喜蛛應巧
從明中葉以來的幾部上海《崇明縣志·風俗》卷都有七夕節記載,還提到了:“藏蜘蛛于盒,旦日啟視,絲有條理者,為得巧。”也就是說,七夕之夜,將一只蜘蛛放進盒子,加蓋。次日一早開啟,蜘蛛結網如果條理清晰,算是得了巧,如果橫七豎八,則謂少得巧。
資料:市檔案局(館)
來源:浦東發布
關鍵詞:
相關文章
精彩推送
賣不動了,多項目降價超2000元一平,還有樓盤虧本甩賣!武漢新房成交量創十年同期新低,業內人士:部分地區房價降到3年前
在第三方平臺上,一渠道經紀人王亮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卓越城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