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市場如何不再“盲行”?規則“紅綠燈”來了-每日熱議
近年來,盲盒因不確定性帶來的驚喜而受到消費者的青睞。不過,盲盒經濟也出現了利用盲盒誘導消費、誘導未成年人沖動消費等情形。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6月15日發布《盲盒經營行為規范指引(試行)》,明確了盲盒經營禁售清單,為盲盒經營劃出紅線,推動盲盒經營者加強合規治理,這也是全國層面第一個盲盒規則。盲盒為何如此火爆、如何管住關鍵環節、新規落實情況如何……近日,記者探訪了部分售賣盲盒的店鋪和平臺。
(相關資料圖)
PART1
管住關鍵
給盲盒立規矩
為何喜歡盲盒?謝鈺涵坦言,開盲盒有種“刺激”的感覺,而且有時候“想買東西但不知道買什么”。但是,盲盒也給她帶來過困擾,“最大感覺就是‘一錘子買賣’,盲盒開出的東西不喜歡或者有質量問題,都很難退換。”謝鈺涵表示,“去年我曾開過某平臺的‘99元盲盒機票’,付款后才發現,不僅目的地隨機,甚至連出發地都隨機,而且退票也很麻煩,幾經周折才把票退了。”
盲盒產品的退換貨問題,一直是一個重要的投訴點。《指引》第十七條明確規定,盲盒經營者通過充分告知提示,并經消費者單次購買時確認后,以互聯網形式銷售的盲盒商品拆封后可以不適用七日無理由退貨。盲盒經營者不得以默認勾選方式替代消費者確認環節。以全包形式銷售整套系列商品,該系列內商品清楚確定的,經營者應依法執行網購七日無理由退貨規定。
在網上還有不少“另類”盲盒,某些商家把沒人要的快遞打包成盲盒出售。6月22日,記者打開某購物平臺搜索“快遞箱盲盒”,搜到不少售賣快遞盲盒的店鋪。不少店鋪宣稱“無人認領、積壓快遞包裹低價處理”“全部按斤處理”“無一空包,必中”。記者隨機點開一家店鋪,盲盒價格在15元到100元不等,然而,不少消費者在評論區留言“根本不值錢”,有的顧客留言“打開后是一包沙子”。
記者詢問店鋪生意如何,老板表示“生意還不錯”,談及原因時,老板說“說不準能開出手機、電腦等物品,能撿漏”。但當記者詢問“出售無人認領的快遞盲盒是否合法”“是否會確認購買者的年齡”等問題時,店鋪老板閉口不談。
今年3月,南京市場監管部門突擊檢查了老門東的網紅“盲盒奶茶”店,發現店內存在消費者無法看到加工過程、部分原料未標明開封日期、半成品未張貼制作標簽等問題。
真的是“萬物皆可盲”嗎?本次《指引》制定了負面銷售清單。對于不適宜進入盲盒領域的藥品、醫療器械、有毒有害物品、易燃易爆物品、活體動物等在使用條件、存儲運輸、檢驗檢疫等方面有嚴格要求的商品,不得以盲盒形式銷售。食品、化妝品,不具備保障質量安全和消費者權益條件的,不應當以盲盒形式銷售。
PART2
防止沉迷
不得向未滿8周歲未成年人銷售
值得關注的是,在各種盲盒的購買和銷售人群中,中小學生竟成了主力軍之一。
在南京新街口附近的一家文具店里,記者碰到了市民王海嬰。王海嬰的孩子彤彤今年8歲,他經常“拉”著王海嬰到這里開“文具盲盒”。“盲盒里面就是普通的文具,之前有一次花了40元開文具盲盒,只開出幾支中性筆,感覺根本不值40元,而且家里的文具都快堆成‘山’了。”王海嬰感慨。
為什么喜歡開文具盲盒?“你看,這種中性筆一共有10個不同的角色,其中有幾款是隱藏款,是買不到的,只能通過開盲盒才能得到。”彤彤告訴記者,“班里同學都在抽,有的同學都快集齊了,我也不能落后。”
宿遷一名兒童在家長不知情的情況下,在短視頻平臺的華仔文具店直播間購買了12盒卡牌。直播過程中,商家頻頻表示好卡馬上就出,刺激、誘導兒童盲目消費。消費者多次與商家協商退貨卻遭拒絕,商家表示直播間內有未成年人不能購買的提示。經仔細觀察,該字樣非常隱蔽,很難注意和發現。
這是去年江蘇省消保委收到的一起投訴案例。省消保委發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投訴和輿情分析顯示,盲盒消費問題頻發,第三季度收到盲盒消費投訴101件,相關輿情信息25623條,文具盲盒、動漫卡牌等問題成輿情熱點。
業內專家表示,盲盒雖然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理,但對學生而言,目前的文具盲盒、玩具盲盒、卡牌盲盒等都會刺激他們的獵奇和攀比心理,導致過度消費,不利于學生培養理性正確的消費觀念,對未成年人的負面影響極大。
針對這些問題,《指引》規定,盲盒經營者不得向未滿8周歲未成年人銷售盲盒。向8周歲及以上未成年人銷售盲盒商品,應當依法確認已取得相關監護人的同意。盲盒經營者應當以顯著方式提示8周歲及以上未成年人購買盲盒需取得相關監護人同意。
除了對未成年人購買盲盒進行了規定外,《指引》還要求盲盒經營者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鼓勵地方有關部門出臺保護性措施,對小學校園周圍的盲盒銷售模式包括距離、內容等進行具體規范,推動凈化學校周邊消費環境。
但《指引》的落地還需加強監管。當記者詢問文具店老板是否了解該規定時,老板表示,雖然了解但卻不好執行,“我們總不能詢問每個小朋友今年幾歲吧?就算問了,他謊報年齡我們也沒辦法。”
PART3
加強監管
真正做到買賣“雙贏”
盲盒監管難在哪里?在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經濟所副所長呂永剛看來,盲盒監管的難點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其“盲”的特性,“盲盒與普通商品相比,具有很強的信息不對稱性,消費者在購買之前難以獲取產品相關信息,市場監管部門也難以對其像普通商品一樣進行質量檢查。”
“盲盒經濟的野蠻生長,至今已成為一個龐然大物,市場監管總局為盲盒‘劃界’,就是意在補齊監管制度的缺失,建立一個更優質、更健康的盲盒市場。”呂永剛指出,當下盲盒亂象突出表現為“行為越界”,一些不適宜以盲盒方式銷售的產品上市,不僅僅干擾了正當的競爭秩序,更隱藏了侵犯消費者權益和侵犯知識產權等行為,而《指引》的出臺正當其時。
監管之下,盲盒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
呂永剛分析,盲盒經濟有其深厚的消費基礎、產業基礎、人性基礎,在中國的大市場之下,盲盒經濟仍然有著很大的市場空間。《指引》的出臺將進一步規范盲盒市場,為企業提供可參考的準繩,促使從業者從定價、銷售、設計等諸多方面權衡盲盒的利弊。而更加合規、良性的盲盒經濟生態,會吸引消費者放心消費,企業也能通過優質產品和服務,獲得口碑與市場份額的提升,真正做到買賣“雙贏”。
“盲盒本質上是商品,由于消費者對盲盒內容不確定、經營者的抽取規則不透明,在盲盒經濟大熱的背景下,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可能存在受損風險。”江蘇茂通律師事務所律師劉茂通向記者介紹了 最常見的三種消費者權益受損風險類型:一是可能出現虛假宣傳、商品欺詐等侵害消費者知情權、公平交易權的銷售行為;二是盲盒商品可能存在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甚至存在重大安全隱患;三是盲盒經營行為容易引發個人信息的非法收集和違法披露,甚至有被不法分子販賣等侵害個人信息安全的風險。
“《指引》的發布,對盲盒經營作出了明確規制,便于后續判定有法可依。”劉茂通說,“除了新施行的《指引》,‘盲盒經濟’背景下的市場行為均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電子商務法等法律所約束。而如何讓條款‘活起來’,起到實際的監管效果,值得進一步思考。”
“省消保委將立足自身公益性職責,積極維護良好的消費環境。” 江蘇省消保委宣傳部工作人員徐悅表示,接下來,省消保委將履行監督職能,督促經營者依據《盲盒經營行為規范指引》規范經營,引導網絡平臺、快遞公司對經營者銷售與遞寄的盲盒嚴格把關,對違法違規經營者進行曝光和公示。此外,加大宣傳教育,利用多渠道開展盲盒領域的消費提示;暢通投訴渠道,要求各級消保委組織積極妥善處理消費者投訴,鼓勵消費者撥打12315或12345熱線進行投訴舉報。
撰文 | 許海燕姚政宇
圖片 | 視覺中國
出品 | 新華日報全媒體經濟新聞部
主編 | 梅劍飛 編輯 | 王建朋
聲明 | 新華日報全媒體經濟新聞部制作,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