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了一趟俄羅斯,對這個國家有了新的認知,年輕一代想法已劇變
美國《經濟學人》日前發表了一篇報道,題目叫作《自俄烏沖突以來,大量俄羅斯人移居國外》。在這篇報道中,它統計了過去一年半時間內,其他國家接收俄羅斯人的情況。報道指出,自去年2月24日以來,有大約81萬到92萬俄羅斯人離開了俄羅斯,大約占總人口的0.6%。
這不是一個小數目。現在俄軍在烏克蘭前線,在20-40萬人左右;俄軍截至目前陣亡的人數,在10-25萬之間。從去年到今年的兩次征兵,一共也就55萬人。換句話說,打仗死的人,遠遠比不上主動跑的。
當然了,這些逃離俄羅斯的人,其中不少人將來還有可能回來,但有些人,尤其是高技術人才,可能就真的回不去了。
(資料圖片)
其實關于俄羅斯的人口流失,我自己就有很深的感觸。前幾天我去俄羅斯訪問,我也親身了解了一些東西,就是現在俄羅斯國內,哪怕是那些支持政府、支持打仗的人,他們其實也不愿意自己去打仗,去上前線流血。
【許多人已經沒有為了戰爭而犧牲的愿望】
哪怕是政府天天宣傳衛國戰爭如何如何,宣傳所謂烏克蘭政府是什么“新納粹”,調動民眾的情緒,作用也不大,因為大家都清楚,衛國戰爭和現在的俄烏沖突,性質是不一樣的,這場沖突是發生在國境線之外的。
諷刺的是,俄羅斯國內還有很多人,愿意看到這場沖突所帶來的民族主義結果,就是國家控制新的領土,拿下東烏四地。但他們就是不愿意自己去打仗、去犧牲。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變化。
另外我所感受到的變化,就是很多21世紀以后出生的俄羅斯人,也就是00后,他們對沖突是非常反感的,比較反體制,對克里姆林宮不滿。這批俄羅斯的00后,和前面的90后,以及經歷蘇聯時期的70后、80后,他們之間的差異非常大。其中一個比較明顯的差異,就是在今天的俄羅斯大學校園里面,總統的影響力并不大,普京在大學生群體里的支持率,要比他在社會上的支持率低。
【普京在大學生群體里的支持率,要比他在社會上的支持率低】
這是我的一個直觀感受。這也算是整個俄羅斯社會在后蘇聯時代逐漸發生的一種變化。這種變化比較慢。但是它還是在變化。那等到這批00后逐漸走出校園,可能就會對整個俄羅斯社會帶來一定的影響。
這批00后為什么這種變化?一個可能的原因,我想是他們沒有趕上90年代那個時期。90年代蘇聯剛解體的時候,整個社會非常混亂。別說一般的小城市,就是在莫斯科、圣彼得堡這種大城市,老百姓晚上都是不怎么敢單獨上街的,治安不好,民眾生活水平也低。
然后等到普京2000年上臺,鐵腕統治,打擊寡頭,把俄羅斯帶出了90年代那種困境。同時平定車臣,打擊恐怖主義,打贏格魯吉亞,一系列的軍事勝利,讓俄羅斯民眾感受到了那種大國地位的重返。
【一系列的軍事勝利,讓俄羅斯民眾感受到了大國地位的重返】
這些經歷過低谷的俄羅斯人,對普京的支持率就高。而00后他也不一樣,他沒經歷過這些事情。他們懂事以后,趕上的是克里米亞危機,加上國際能源價格下跌,俄羅斯經濟開始逐漸往下走。然后現在又趕上俄烏沖突,國內矛盾不斷激化,俄羅斯一直在走下坡路。所以,他們對普京的支持率就比較低。
回到人口流失這個問題上來。剛才提到的兩種人,一是不愿打仗的,二是00后反體制的年輕人,加上高技術人才,就是目前俄羅斯人口流失的主力。
而從國別劃分,根據《經濟學人》的數據,在逃離俄羅斯的這80多萬人中,哈薩克斯坦和塞爾維亞各接收15萬,另外10萬人去了亞美尼亞、9萬人去了土耳其、7萬人去了以色列、6萬人去了歐盟。
【過去一年半主要接收俄羅斯人的國家】
從這個比例來講,其實不難看出,大部分人就是去躲兵役的,在哈薩克斯坦、塞爾維亞、亞美尼亞這種國家,講俄語找工作并不難,他們的簽證也比較容易拿。通過技術或者資產拿到歐盟簽證的,比例還是相對比較小。歐盟國家現在也是在不斷收緊對俄羅斯的簽證政策。
可以預見的是,一旦俄烏沖突結束,很多人是愿意回來的。但如果沖突持續時間太久,那保不齊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在外就定居下來了,真不回來了。
俄羅斯出生率本來就低,再加上這種人口流失,整體情況可以說是不容樂觀。其實對于俄羅斯來說,它作為一個能源大國,加上自己還有一些工業底子,讓1.4億人過上比較不錯的生活,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這20多年來,俄羅斯不但經濟沒搞起來,財政依賴能源出口,而且現在還陷入了戰火之中,經濟倒退,那么也別怪老百姓用腳投票。更麻煩的是,有資格用腳投票的人,往往還不是一般的民眾,往往都是一個國家最需要的社會精英。這就更麻煩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