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醫務工會組織醫療隊赴疆義診
“我現在肩膀終于不疼了!2006年受傷之后就一直沒好透。”來自新疆阿勒泰地區阿克布拉克的牧民搖著身子一路輕松地走了出來。8月18日,來自上海各個醫院各科室的11位醫生組隊前往新疆阿勒泰地區開啟巡回義診,首站來到了烏希里克邊境警務站以及阿克布拉克邊境警務站,為護邊民警、護邊員、牧民等提供醫療服務。阿勒泰市總工會同時為警務站送去被褥、枕頭、藥品等必備的生活物資。
當地看病需3小時車程 牧民盼來了上海醫生
阿勒泰地區地處新疆北部,素以“金山銀水”著稱,邊境線長1197公里,下轄6縣1市均為邊境縣(市),總人口66.86萬人,由36個民族組成。上海市醫務工會組織的這支義診醫療隊首站便來到了兩個邊境警務站:烏希里克邊境警務站、阿克布拉克邊境警務站,兩個警務站之間,有諸多牧民在此放牧和生活。
(相關資料圖)
阿勒泰市總工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每年6月到9月,牧民們會在此地放牧,也就是夏牧區。而在9月后,他們便會前往阿勒泰市附近的冬牧場,屆時會將牛羊和生活物資都遷徙過去。
在阿勒泰夏天的尾巴,牧民們忙碌著下山打草,為牛羊冬天的口糧做準備。牧區留守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孩子,聽聞上海醫生義診的消息,有些老人撐著拐杖帶著自己的第三代來到了警務站。他們紛紛表示,盼來了上海醫生,這個機會難得,一定要來現場問診。
從牧民們口中,記者獲悉,他們生活的區域是最為傳統的放牧區域,保留了諸多游牧民族的傳統習俗,住氈房、騎馬、牧牛羊都是千百年來不變的生活。由于地處邊疆,這里醫療條件不甚理想,最近的一處衛生院驅車需要3個小時才能到達。對于行動不便的老人來說,他們一年也去不了一次醫院,更別說有上海的專家來給他們看病。
上海市醫務工會義診醫療隊8月19日赴凱爾斯依爾邊境警務站為邊防民警、護邊員、牧民等送去診療服務。攝影 莊從周
上海醫生耐心指導用藥 妙手醫好牧民舊傷
活動現場,龍華醫院的綜合內科科主任苑素云告訴記者,經過測量,護邊員和當地牧民最集中的一個健康問題是血壓普遍偏高,這是因為當地氣溫偏低、飲食口味偏咸油。
一些牧民在和上海醫生們的溝通中透露出錯誤的用藥習慣。有的覺得自己血壓下來點了,就擅自停藥;有的不想吃藥,要用自己從身邊人聽來的土方;有的覺得夏天不用服藥,結果現場量血壓“原形畢露”。苑醫生耐心地和每一位問診者普及用藥常識,中山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張磊在現場寫下可以服用的藥物,包括服用劑量、注意事項等都寫在紙條上,交到問診者手中。
六院骨科副主任醫師李巖峰無疑是“人氣醫師”。他被牧民團團圍住,紛紛讓他“正骨”。一位哈薩克族婦女在2006年曾遭遇一次意外傷,當時胸口、肩頸部受傷。十幾年里,她都沒好利索,近年甚至抬手、扭頭都有強烈的疼痛感。李醫生很快診斷出她的頸椎有錯位,在“啪嗒”一聲關節復位后,這位牧民摸了摸脖子,不太相信地轉了轉,“怎么不疼了?”
隨后,李醫生還為她貼上了專業的肌內效貼,效果也是立竿見影。李醫生告訴記者,他一共帶了八卷肌內效貼,沒想到第一天就用掉了三卷,“有點擔心之后不夠用了。”李醫生笑著說。
據悉,未來幾天,上海醫生們將奔赴阿勒泰地區各個邊境警務站以及相鄰村縣進行義務診療。
(勞動報特派記者 莊從周)
來源:中工網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