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資8億修出面目全非,古建先活下去方能活起來| 新京報專欄
▲2022年6月9日拍攝的天水古城夜景。圖/新華社
耗資8億多卻修出個面目全非?近日,甘肅天水古城的文物建筑開發利用問題,引發了社會熱議。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天水古城是天水市遺存具有悠久歷史的古民居建筑群落區域,保存著較為完整的明、清時代和民國時期的建筑。隨著時間推移、歲月剝蝕,西關古民居建筑不可避免地漸漸處于瀕危狀態。
為此,2018年,天水市全面啟動天水古城西關片區綜合保護與利用項目一期工程,希望文保院落能夠“復活”,其中省保級1處、縣保級3處、保護點25處。可惜的是,目前的表現并不盡如人意。
尤其是,修繕一新的天水古城,在商業運營后,文保院落里的部分建筑被“改頭換面”,甚至危及院落安全。這讓人在為文保院落“變味”深感惋惜的同時,也思考地方文物建筑究竟如何才能“活起來”。
歷史街區保護利用難度更大
從央視新聞的調查報道看,花費超過8億元修繕一新的天水古城,在商業化運營后,一些文物建筑出現了與過往歷史文化的“斷層”。
比如,位于天水古城內厚生巷13號的一處日式風格餐廳,是建于明清時期的文保院落。但如今,這里已看不到曾經庭院寬敞、青磚黛瓦、雕梁畫棟的中式古建風貌。院中臺明被木板覆蓋,營造成日式風格,西廂房外還加蓋了兩間日式小屋。甚至,一些不當的改造危及院落安全,不可逆的文物破壞現象明顯。
而公眾關注的,不僅僅是單體的文物建筑受到了影響,同樣還有那些具有歷史意義,承載著眾多文物建筑,保存在歷史風貌的歷史街區。這些街區,往往在較小范圍內聚集了相當數量的歷史建筑,“不僅可以作為歷史的見證,而且體現了城鎮傳統文化價值”。
我國歷史街區數量眾多,規模龐大。北京、天津、西安、上海、廣州、成都等眾多城市,都有歷史街區的存在。北京內城的諸多區域、上海城隍廟地區、南京夫子廟地區、平遙南大街地區、麗江老城地區、黃山市屯溪老街地區、桐鄉市烏鎮古街地區,都是民眾耳熟能詳的歷史街區。
▲2022年6月9日拍攝的天水古城夜景。圖/新華社
此次引起公眾關注的天水古城,也就是西關片區出現的情況,當然也屬于歷史街區的范疇。相比單體文物建筑,歷史街區因更具開放性、更廣泛地融入社會生活,保護和利用難度更大、要求更高,也更容易成為關注焦點。
為此,《文物保護法》《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和《關于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建筑保護利用的意見》等法律或文件,為文物建筑的保護和利用提供了指引和規范。
尤其是考慮到文物建筑日常管理維護難度大,保護任務量大面廣,需要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國家也明確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建筑的保護利用。
比如,《關于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建筑保護利用的意見》就指出,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建筑本體保護修繕、歷史風貌維護、旅游文創開發、文化傳承發展等保護利用全過程,著力解決文物建筑保護管理力量不足、日常維護保養不到位、社會力量參與不夠等問題,推動文物建筑“有人管、在利用、出效益”。
此次天水古城的問題,就是在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建筑保護利用過程中出現了偏差,這無疑需要引起相關方面的重視。
文保利用新挑戰將持續形成
事實上,近年來,地方也在積極探索文物的保護和利用。
比如,2017年,山西啟動了《山西省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實施方案》,提出實施文物建筑“巨手擎”項目,推進文物建筑認領認養工作。并于同年公布了首批供選項目名單,共列入宋、金、元、明、清、民國等時期252處市、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福建也出臺了類似規定。
必須認識到,無論國家層面,還是地方層面的行動,保護一定都是第一位的,必須堅持文物保護紅線和底線,保護只能在確保文物安全和充分利用文物保護成果的基礎上進行。只有保護好,才有可依托、可利用的物質載體。這不僅攸關真正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還關系到如何在新時期傳承歷史文脈,做好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大文章。
特別是,如何處理好歷史文化和現實生活、保護和利用的關系,做到城市保護與有機更新相銜接,一直是應該解決也必須解決好的大難題。歷史建筑如果有所損傷,很多時候都是不可逆的,遺憾是永遠的。
▲游客在天水古城游玩。圖/新華社
也要看到,即便完全符合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歷史建筑的修繕利用都面臨嚴峻的挑戰。比如,在對歷史建筑的理解上,在材料的認知和把控上,在傳統工藝的傳承和復現上,都面臨著具體的標準與尺度問題。
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在這方面,無論如何小心謹慎,使用何等的高科技手段,都需要面對不同程度的挑戰,更不用說歷史建筑的日常利用,還將持續形成保護和利用的新挑戰。比如,如何防止以利用之名,完全偏向于商業利益,甚至形成破壞性開發的失控局面,就是一個長期、復雜且考驗管理智慧的事情。
在利用過程中,同樣需要全過程的指導和監管,不能因為沒有申報就將其置于監管視野之外。通過織牢制度之網,對利用主體動態管理,不僅在利用時有資質要求,在利用的過程中還要嚴密監管,防止不當利用危害文物安全。
利用的過程要透明,要求公布正確足夠的信息,杜絕暗箱操作,探索文物保險等第三方社會機構參與監管的可能性。同時,也需要在技術、人員乃至資金方面給予支持和加大投入,系統性地保障文物建筑的可持續保護和利用。
當然,在文物建筑的保護和利用上,還需要從高質量發展中獲取動力。保護和利用從來是一體兩面。天水古城的案例,就啟示我們,文物建筑的開發利用不僅要對歷史和文化有敬畏之心,還需要從當代角度,從游客受眾角度“活化”歷史建筑,讓文物說話,讓建筑發聲。
有底蘊的文物建筑和歷史街區,是一個個風格獨具的歷史文化博物館,歷史建筑就是其中珍貴的文物。在文物建筑利用上,既要接文脈和地氣,又要立足不同細分市場,注重場景的營造和文旅產品的創意,創造性地通過文物建筑和文旅產品的結合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在有價值、有趣味、有參與性、有儀式感上下功夫。那些簡單的模仿,甚至割斷文脈、忽視歷史聯系的開發利用,實在不可取。
對于令人痛心的天水古城“變味”,盡管當地有關部門已經開展了調查和補救,但影響已經形成,最多也只能補救。當前和未來要做的,就是確保管控的制度和程序能夠真正有效,確保類似事件不會再次發生。
無論如何,在文物的保護和利用中,一定要把文物保護放在第一位,開發利用是好事,但不能被辦成了壞事。
撰稿 / 楊勁松(中國旅游研究院)
編輯 / 何睿
校對 / 劉越
關鍵詞: